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7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对Omega系统H台,E台甚低频信号的相位实测资料及太阳耀斑软X射线资料进行了分析及研究,分析表明甚低频相位异常与太阳耀斑软X射线之间存在着极好的相关性。对白天相位变化值随太阳天顶角位置的变化效应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公式,并对太阳天顶角、太阳耀斑事件效应的影响进行归算后,可得出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经修正和归算后的相位变化量推断太阳耀斑X射线辐射流量密度值。反之,亦可由后考一太阳X射线爆发峰值流量密度值来预报相位变化量及电离层等效反射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武昌时辰站5年接收BPM时号的资料,得出BPM时号的可用百分率和传播时延异常现象有随昼夜、季节和太阳活动周期而变化的规律,指出发射和接收工作载频高于收发路径上的最高可用率(MUF)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89年3月和8月期间对低频、甚低频信号的实测及有关的太阳X射线、射电爆发、黑子磁场、质量抛射及宇宙线、地磁暴等资料分析研究了与太阳爆发相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Omega导航系统E台的10.2kHz信号的多年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日出日落过度期的发生,相位昼日变化及相应的等效反射高度随太阳天顶距、季节、太阳活动水平而变化的特点及规律,所得结果表明,这些特点及规律可能还与太阳位置及与太阳辐射之外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蒲城至东风、昆明、上海三条传播路径BPL地波场强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我国西北、东南、西南等效地面电导率σ在暖季与冬季的区别,以及由σ变化引起的低频地波二次相位因子变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于电离层D层对太阳爆发响应的某些方面,如电子产生率、电子密度结构及有效复合系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低频天波信号的将近一个太阳周的实测,分析和研究一跳天波传播时延及场强随太阳活动周、随季节及随周日而变化的规律。在正确分析大气折射效应的基础上,由一跳天波的传播时延及场强的实测值推算得到了相应的等效反射高度、电离层反射系数和电子密度梯度参数β(假定为指数模式),并分析研究了它们与太阳活动周、与季节及与周日变化的关系。分析研究还表明:反射系数及场强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及太阳周变化与CCIR有关报告所得的活动有所不同。例如,对本研究所涉及的有效频率14.6千赫而言,根据265—6号报告,在太阳活动极小年及极大年,晚间、夏季白天及冬季白天的电离层反射系数分别为-0.38、-0.07及-0.21(极小年)及-0.5、-0.11及-0.28(极大年),而根据本工作推算得到的相应的反射系数值则分别为-0.18、-0.11及-0.15(极小年)及-0.16、-0.09及-0.11(极大年)。分析表明:这种差别反映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等效反射区域,即我国东部沿海区域上空电离层D区在电子密度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于其它区域(如欧洲中纬地区上空)的特征,例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上空的电离层D区部分的电子密度及其梯度(特别是晚间及冬季白天)都可能较欧洲中纬地区的电子密度及其梯度小一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