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桂西北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构造条件研究》和《广西凤山县金牙金矿典型矿床研究报告》是广西第二地质队和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应用化学系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从1988年4月提交课题工作设计书至1990年10月提交本研究报告止,历时两年半时间。1990年12月中下旬在南宁召开了两报告的评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地矿部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广西地矿局、广西地质研究所、第二地质队、第二水文工程地质队等单位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1990年12月22日,广西畜牧局在南宁召开了沸石、麦饭石资源及其饲用价值成果鉴定会议,对由广西地矿局和广西农学院共同完成的《广西沸石、麦饭石资源及其饲用价值研究》的成果报告进行评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广西区科委、桂平县科委、县经委、区畜牧局、区畜牧兽医总站、区饲料工业办公室、区饲料鉴测所、广西农学院和区地质矿产局等单位的教授、研究员、高级畜牧师、高级工程师等30余人。  相似文献   
3.
广西地质发展历史,曾经历过复杂的演化历程。晚古生代以前,广西属华南地槽区的组成部分,志留纪末受广西动运的影响,局部除桂东南仍为继承性地槽外,大部分地区转化为地台或稳定性较差的准地台。晚古生代的构造总轮廓是(图1):(1)桂东、桂中  相似文献   
4.
1992年元月22—25日,广西地矿局在贵港市召开1:5万区调报告评审验收会议,对广西第六地质队承担的陆川、六靖和平定(西半)幅的区调成果进行评审。参加会议的有广西地矿局有关单位的代表共20人。会议期间,听取了成果介绍,评审员及代表对文字报告、图件R各种综合资料进行了审查。  相似文献   
5.
西江改道和羚羊峡的形成,是与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有关。西江在肇庆地区曾有过两次改道,也就是说有三条河道,在不同时期.曾作为西江河道出现过。早期古河道是流经万都坳至金利接现道西江。更新世晚期.由于新构造的差异升降,旱峡成为西江在这一带第一次改道的中期古河道。更新世末,羚羊峡断裂斜切烂柯尾山,破碎带一面受西江正面而来的河水冲击,一面在山区沿破碎带受支沟的底蚀作用.当新河床低于旱峡原河床时,便袭夺了原河道之水,作第二次改道,形成了著名的“羚羊峡”。  相似文献   
6.
由广西区调队承担的1:5万六甲、九圩幅区调报告评审验收会议于1992年元月17—20日在桂林举行。来自广西地矿局有关处室及野外队共十八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地矿局聘请了七位评审员对文字报告及地质图、矿产图进行了事先评审,并分别写出了评审意见书。会议期  相似文献   
7.
广西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是承袭基底印支期构造格架发育,由于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特殊性,显然与相邻诸省的盆地格局不尽相同。桂东地区是华夏构造系延展的地域,这里无论是古生代、中新生代的区域大断裂带、褶皱带、岩浆带和混合岩化带均作NE向展布特别是由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构成的十万大山盆地,具有这一方向的特色。桂西是右  相似文献   
8.
广西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是承袭基底印支期构造格架发育,由于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特殊性,显然与相邻诸省的盆地格局不尽相同。桂东地区是华夏构造系延展的地域,这里无论是古生代、中新生代的区域大断裂带、褶皱带、岩浆带和混合岩化带均作 NE 向展布特别是由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构成的十万大山盆地,具有这一方向的特色。桂西是右江构造系露布地区,那里由上古生界和下、中三迭统所构成的褶皱带、大断裂带,以及由第三系组成,主要沿右江流域发育的百色盆地,是这 NW 向构造的代表。另外,桂中南宁等“V”型盆地的出露,是上述两个方向相交切复合的过渡地带(图1)。  相似文献   
9.
吴继远 《地质科学》1980,15(2):125-133
灵山断褶带地处桂东南灵山、钦州和东兴等县,东北和西南两侧分别受六万大山和十万大山所夹峙,北端截于浦北县寨圩北西向断裂,南段延出国境以外,在我国长约240公里,宽约30公里。断褶带北东-南西向,主要由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以及酸性岩浆岩构成,断裂与褶皱发育,具明显的多期性和继承性。  相似文献   
10.
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怀柔召开,除我国代表以外,有来自美国、日本、西德、意大利、法国、瑞士、瑞典、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共558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 大会开幕式由程裕淇教授主持,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马杏垣教授致开幕词,地矿部部长朱训,国际地科联构造专业委员会主任A·Kroner讲了话,黄汲清、许靖华和钱祥麟等著名地质学家作了学术报告。大会共收到论文762篇,会上宣读了342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