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垩纪以来,东亚大陆构造的演变受东缘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及南海打开与西缘新特提斯洋闭合及随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双重控制,东亚大陆地形经历了“跷跷板”式的演变:白垩纪-早新生代地形东高西低,与现今东倾地形相反;晚渐新世以来东倾的一级地貌格局逐渐形成。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本文报道了西江中-上游流域内玉林、十万大山、南宁和百色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古流向研究结果,并综合了珠江口盆地碎屑物源和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古高程与水系演化研究进展,获得以下认识:(1)白垩纪,西江中-上游地区盆地物源主要源自盆地东侧(可能是云开大山),反映了东侧地形相对较高,与“跷跷板”模式所指出的中生代东高西低的地形一致。(2)古近纪,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主要源自沿海花岗岩体,西江中-上游玉林与十万大山盆地物源仍然主要源自东侧,指示西江水系尚未贯通,东部沿海高地形仍然存在;结合该时期南宁和百色盆地物源来自东西两侧,青藏高原东南缘强烈压扭性变形和古高程研究所指示的地表抬升,认为古近纪东亚地形应是两侧高、中部低的“V”字型样式。(3)晚渐新世以来,珠江口盆地物源信号逐渐与现代珠江一致;在南宁盆地发现的新近纪河流相砂砾岩所指示的古...  相似文献   
2.
长江的发育演化尤其是东西贯通的时限问题,是百余年来地学界的焦点问题,金沙江水系的演化重组是长江演化中的关键一环。基于填充海拔的模型模拟以及物源示踪的梳理结果,讨论了金沙江在夷平面上南流汇入红河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当海拔填充至2 000~2 200 m时,金沙江水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金沙江在金江街一改东流之势,沿宾川盆地汇入古红河;古雅砻江在攀枝花附近转而向西,沿金沙江河谷经宾川盆地流入古红河,形成古红河的一级支流。推断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程海-宾川断裂带的活动及山体隆升特别是鸡足山的隆升可能阻断了上述南流泄口,切断了金沙江与红河的联系,从而形成今日江水东流的水系格局,这为古金沙江南流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长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与东亚现代地貌格局的建立。文中简述了百余年间长江演化研究的主要争论,梳理了近20年来将物源示踪方法应用于长江演化研究的进展及得到的启示。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典型沉积体系:包括上游昔格达组、剑川盆地、中下游砾石层、江汉盆地、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及边缘海盆地(莺歌海盆地、台湾岛)的物源示踪结果进行归纳梳理,笔者认为:1)长江演化争论的焦点问题依旧是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的形成,但争论的问题已拓宽至古水系模式、侵蚀-沉积过程、夷平面形成等诸多问题。2)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形成的时代尚未取得共识,即长江的形成时代和过程还存在争论。长江中下游砾石层和江汉盆地沉积物具有复杂的源区供应,仅依靠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无法有效区分长江上游的物源信号;江汉盆地和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记录对于三峡贯通的初始信号仍未达成一致;剑川盆地和昔格达组沉积物的年代及其物源意义对于金沙江南流(东流)的指示意义存在广泛争论;海洋沉积约束长江和红河水系演化模式的物源信号也存在争议。3)在长江流域各沉积盆地进行物源研究时,建议加强海陆沉积对比。从地貌-构造演化-沉积古地理-气候变迁的角度,将能更加全面地...  相似文献   
4.
5.
理论分析表明,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在大河流域沉积物物源示踪及追索河流演化研究中具有独特意义。近年来,随着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已成为一种有效的物源示踪方法,在判别沉积物物源、重建古水系等方面已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同时沉积物全岩的Pb同位素能对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的示踪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通过对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和支流流域钾长石及全岩Pb同位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即可识别性分析、河流地貌和水文特性对源-汇之间物质的可通达性分析以及流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认为利用Pb同位素方法来示踪江汉盆地不同时期沉积物的源区,并重建长江水系的演化过程是可行的。最后对开展此项研究的思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理论分析表明,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在大河流域沉积物物源示踪及追索河流演化研究中具有独特意义。近年来,随着
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已成为一种有效的物源示踪方法,在判别沉积物物源、重建古水
系等方面已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同时沉积物全岩的Pb同位素能对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的示踪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通过对长
江流域不同河段和支流流域钾长石及全岩Pb同位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即可识别性分析、河流地貌和水文特性对源-汇之间物质
的可通达性分析以及流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认为利用Pb同位素方法来示踪江汉盆地不同时期沉积物的源区,并重建长江水
系的演化过程是可行的。最后对开展此项研究的思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和揭示江汉平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磁学特征和该区的气候环境演变规律,对新近发现的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的麻城剖面进行了磁化率样品的采集和测试与对应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1) 麻城剖面沉积物质量磁化率值偏低,平均值为10.85×10-8 m3·kg-1,全剖面变化不大,为5.76×10-8~23.39×10-8 m3·kg-1,但频率磁化率波动较大,分布于5.35%~50.35%,平均值为24.71%,显示具有较高的超顺磁性颗粒(super paramagnetism,SP)含量;(2) 根据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曲线的旋回波动特点,结合年代学测试结果,将该区的古气候环境划分为7个不同的演化阶段.初步认为该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经历了由湖沼相沉积-湖相沉积-泛滥平原中的沼泽沉积环境的变化.气候经历了温湿-干冷-暖湿-干凉-干冷-温湿-干(旱)偏冷的阶段性变化过程,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使用碎屑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示踪方法研究长江贯通是一种新探索。在分析这一方法示踪的基本原理之后,讨论了碎屑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方法在判别沉积物物源、研究水系演化和计算源区剥蚀速率等方面的一些应用,然后从取样位置的选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以及上游源区白云母40Ar-39Ar年龄分布等方面就这一方法应用于长江贯通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研究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先整理源区白云母40Ar-39Ar年龄分布,再分析盆地沉积物中碎屑白云母年龄分布在垂向的变化,最后对比这两种年龄分布的关系来制约长江贯通时间。  相似文献   
9.
长江的发育演化尤其是东西贯通的时限问题,是百余年来地学界的焦点问题,金沙江水系的演化重组是长江演化中的关键一环。基于填充海拔的模型模拟以及物源示踪的梳理结果,讨论了金沙江在夷平面上南流汇入红河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当海拔填充至2000~2200m 时,金沙江水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金沙江在金江街一改东流之势,沿宾川盆地汇入古红河;古雅砻江在攀枝花附近转而向西,沿金沙江河谷经宾川盆地流入古红河,形成古红河的一级支流。推断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程海-宾川断裂带的活动及山体隆升特别是鸡足山的
隆升可能阻断了上述南流泄口,切断了金沙江与红河的联系,从而形成今日江水东流的水系格局,这 为 古 金 沙 江南流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长江的演化对于了解现代亚洲地貌格局的演变,以及探讨河流发育对构造隆升和季风演化的响应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已采用多种方法厘定长江的演化历史,但对长江贯通时限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物源示踪是进行河流演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关键在于选取的示踪剂能够有效地代表源区信息并能准确定年。锆石的封闭温度高,可十分稳定地记录源区信息,且在河流中广泛存在,采集样品方便,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成熟,因而广泛应用于长江流域物源示踪研究。但长江流域面积广泛,流经的地质单元岩性复杂,流域内热历史信息丰富,这导致单纯利用该方法进行物源示踪研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在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基于从"源"到"汇"系统的研究思路,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基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长江流域物源示踪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