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陆表海不断向南退缩,早期沉积了一套潮坪相泥岩,中、晚期沉积了一套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体系。二1煤形成于潮坪上的泥炭沼泽环境,煤层厚度大,分布广,富煤带位于濮阳、长垣、太康以西和鹤壁、焦作、宜阳一线以东地区。二2煤发育在上、下三角洲平原过渡带上,富煤带分布于兰考、淮阳一带。山西组沉积时古构造对聚煤作用具有控制作用。坳陷区通常为富煤带分布区。  相似文献   
2.
笔者近年从事河南二叠系山西组地质工作,分析鉴定孢粉化石1473个。计62个属,89个种,6个近似种,62个未定种,2个疑源类属。其中,三缝孢占59.4%,单缝孢占33.1%,花粉占4.7%,疑源类占2.8%。通过综合分析对比,笔者认为:山西组孢粉组合特征与国内、外同时代地层中的孢粉组合特征基本一致;孢粉的属、种变化与山西组所产动、植物化石有相关性,并进一步佐证了山西组煤层的成煤环境属滨海潮坪和三角洲分支流间湾环境。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山西组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慧英  王家德 《河南地质》1994,12(3):198-20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