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综合应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等技术,通过半定量化研究深入探讨了莺歌海盆地 XF13区块黄流组储层中富 CO2 和富烃类气两类气体充注对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靠近底辟的 XF13A、XF13B井受到了晚期富 CO2 热流体充注影响,促进了 溶 蚀作用(次生孔隙比例为39.9%~58.4%),但由于处于幕式半开放的封闭成岩体系中,溶蚀过程中形成的大量Ca2+ 、Mg2+ 、Fe2+ 等离子没有及时排出,这些离子重新化合沉淀形成大量晚期碳酸盐胶结物,使得碳酸盐胶结物体积分数(4.5%~13.5%)和类型增多,进而破坏孔隙喉道,形成中孔 低 渗 储 层;②远 离 底 辟 的 XF13E、XF13F等井黄流组储层主要是早期烃类气充注,溶蚀作用较弱(次生孔隙比例为7.2%~27.7%)且处于开放的酸性热液体系中,造成碳酸盐胶结物体积分数(1.0%~6.0%)和类型相对较少,形成中孔中渗储层。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应用X衍射、薄片鉴定、热解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等技术,并与邻区的常压环境下的相关特征进行了对比,深入分析了莺歌海盆地LD区块地层超压的分布状况及其对黏土矿物转化和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超压顶界面深度从盆地中心向边缘逐渐变深;②研究区内,超压顶界面之上,随埋深和地温的增大,蒙脱石、伊蒙混层中蒙脱石和高岭石的含量逐渐降低,而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逐渐增加,但超压顶界面附近及往下时,黏土矿物各组分的含量几乎不再减少,受到了地层超压作用的抑制;③Pr/nC17和Ph/nC18随深度增大而降低,但在强超压顶界面以下,变化趋势发生逆转,出现微弱增大的趋势,超压顶界面以下的实测Ro值即有机质的成熟度也出现了明显的低异常。地层超压通过抑制黏土矿物转化,间接减弱了储层的胶结作用,有利于深层优质储层的形成。研究区地层超压抑制了有机质的热演化,地层超压对生烃的抑制作用扩大了研究区有效源岩的层位和体积,并使主力源岩的生、排烃期后移,从而有利于油气的晚期快速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3.
综合应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等技术,通过半定量化研究深入探讨了莺歌海盆地XF13区块黄流组储层中富CO2和富烃类气两类气体充注对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靠近底辟的XF13A、XF13B井受到了晚期富CO2热流体充注影响,促进了溶蚀作用(次生孔隙比例为39.9%~58.4%),但由于处于幕式半开放的封闭成岩体系中,溶蚀过程中形成的大量Ca2+、Mg2+、Fe2+等离子没有及时排出,这些离子重新化合沉淀形成大量晚期碳酸盐胶结物,使得碳酸盐胶结物体积分数(4.5%~13.5%)和类型增多,进而破坏孔隙喉道,形成中孔低渗储层;(2)远离底辟的XF13E、XF13F等井黄流组储层主要是早期烃类气充注,溶蚀作用较弱(次生孔隙比例为7.2%~27.7%)且处于开放的酸性热液体系中,造成碳酸盐胶结物体积分数(1.0%~6.0%)和类型相对较少,形成中孔中渗储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