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7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卫星遥感观测是研究海洋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由于观测周期和天气影响等原因,观测数据经常存在一定的缺失,这使得遥感数据在海洋环境连续变化的应用研究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为解决此问题,本文采用了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插值方法(DINEOF)重建缺失的遥感观测数据.首先,基于Sea Wi FS(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MODIS-Aqua(2002年7月至2014年12月)和MODIS-Terra(2000年2月至2014年12月)三级叶绿素a月平均数据产品,按像素点平均的方法组合成原始资料集;其次,利用DINEOF方法重构该资料集的缺失部分,从而得到完整的1998~2014年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叶绿素a浓度的月平均数据集;再通过分析重构影像与原始资料的时空误差和验证重构影像的时空变化特征等方法,评价了所用算法和重构数据集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基于遥感组合数据,采用DINEOF方法重构的叶绿素a遥感影像,能够有效地反映研究海域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还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无需先验信息,且重构精度高,能有效重构大面积缺失的影像数据资料,为探索海洋环境和生态的长期变化规律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Tan  Hongjian  Cai  Rongshuo  Huo  Yunlong  Guo  Haixia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2020,38(6):1676-1691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The increases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greenhouse gases have caused fundamental changes to the physical and bioge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相似文献   
3.
厦门寨后垃圾填埋场释气影响及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在承担厦门市寨后“垃圾埋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对该填埋场的垃圾释气规律作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厦门煤气的普及率较高;(2场营运11a左右,废气产物量及排一达到最大值;(3)于小风条件下,在下风向50m处,CH4浓度可达爆炸极16 ̄31%,所产生的恶臭气体H2S的影响距离经NH3大,在下风向500m下才能达到2级场界标准;(4)严格按卫生填埋的技术标准进行规范操作,确保排气管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套全球海温再分析数据和2种线性趋势分析方法,评估了1958-2014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SST)的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并与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特别是与若干重要海区的SST做了比较。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显著加速期(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近海区域年平均SST表现出更快速的升温特征,其速率达0.60℃/10a,是同期全球平均升温速率的5倍以上;在变暖暂缓期(1998-2014年),中国近海SST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研究还表明,中国近海区域SST的年代际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的位相转换一致,前者SST的快速上升(下降)期与PDO正(负)位相最大值的时期相对应,PDO可能是通过东亚季风和黑潮影响中国近海SST的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5.
In summer and winter, 1987,and in spring and autumn, 1988, the concentrations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marine aerosols were measured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Japan Sea.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tudy o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marine aerosols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rine and continental aeroso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rine aerosol concentrations and size distribution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have distinct season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size distribution is discussed by using a three-parameter size distribution model.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叠加台风—风暴潮、天文大潮等产生的海岸极值水位事件趋多增强,对我国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可持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认识未来我国滨海城市海岸极值水位危害性(强度和频率)的变化,本文首先采用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数据,分析了不同气候情景下(RCP2.6, 4.5, 8.5,简称为RCPs)下,未来不同年代(2030年、2050年和2100年)我国滨海城市沿岸海平面变化幅度;其次,基于沿海验潮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和文献数据,分析了未来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对海岸极值水位的影响;最后,利用皮尔逊Ⅲ型(P-Ⅲ)水文概率曲线方法,预估了不同气候(RCPs)情景下未来不同年代(2030年、2050年和2100年)我国9个滨海城市海岸极值水位重现期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不同气候情景下,我国滨海城市沿海平均海平面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到21世纪末,长三角地区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上升速度比全国平均高出约30%;(2)热带气旋的强度与台风—风暴潮的增水幅度存在正相关关系。预计到21世纪末,热带气旋的整体强度很可能将增强,热带气旋引发的台风—风暴潮的增水幅度较当前很可能有明显提高。(3)未来我国滨海城市沿海极值水位将有显著增高的趋势,当前极值水位的重现期将明显缩短。到21世纪末,我国滨海城市当前百年一遇的极值水位,重现期几乎都将缩短至20年一遇以下,其中,大连、青岛、上海和厦门等城市海岸极值水位重现期很可能缩短为(或低于)1年一遇。本文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气候情景下海岸洪水危害性的变化,但对于未来热带气旋的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厦门海域大气气溶胶观测站风与气溶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工作是中美海气合作实验厦门观测站的一项内容,应用该站1990年的风速和气溶胶浓度的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观测站风速变化特征及风速、风向与气溶胶传输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溶胶中物质浓度变化受到风向风速的重要影响,而呈现出季节性的陆向和海向的传输方向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南海海表温时空演变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相关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庆华  蔡榕硕 《海洋学报》2014,36(3):94-103
利用我国近海1986-2008年间的海温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海温异常的时空变化,重点揭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4-6月)南海表层海温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表层海温异常存在一个显著时空演变模态,4月南海全域海表温度异常几呈负位相态势,其中正值信号首先出现于巴拉望岛以西海域,随后逐步向西向北扩展,5月南海大部已被海表温异常正位相控制,6月南海表层海温异常完成负-正位相转换。分析表明,南海表层海温异常时空演变的年际差异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早晚存在显著相关。综合已有研究认为,南海海表温异常时空演变所形成的季节内尺度的热力差异(主要包含演进趋势、速度和幅度等)可能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一个重要因子,据此建立了海表温温差异常指标,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此外,南海海表温异常时空演变与南海暖池的变化紧密关联。相关分析还发现,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期南海暖池与印度洋暖池的海表温差异常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西太平洋暖池为负相关关系。南海海表温异常季节内演变在印-太暖池区海表热力格局及差异形成背景下或可通过影响大尺度经向和纬向环流而引发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之年际异常。  相似文献   
9.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报告第三章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和风险,以及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脆弱性和适应评估。AR6明确指出,人为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显著地改变全球和区域海洋的气候影响驱动因子,包括海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缺氧,以及营养盐浓度变化等海洋物理和化学因子。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热浪发生的频率已增加了1倍,到21世纪末期可能增加4~8倍。气候影响驱动因子的变化已经对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海洋变暖使得海洋物种自1950年代以来以(59.2±15.5) km/(10 a)的速率向极地方向迁移,导致热带海域生物量减少,中纬度海区热带化,极地和亚极地海区浮游植物生长期提前;2)频繁发生的海洋热浪事件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某些海洋生物的耐受极限或其气候临界点,如暖水珊瑚的大规模白化、死亡,海草和大型海藻的大面积消失;3)海洋变暖、缺氧和酸化使得河口区生物群落结构改变,赤潮等有害藻华事件频发,近海和大洋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下降;4)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带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生态系统的退化;5)未来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将不断加剧,尤其是在热带和北冰洋海区。其中,当全球升温1.5℃时(最快到21世纪40年代,SSP5-8.5情景),暖水珊瑚礁预计将减少70%~90%;当升温2℃时,几乎所有的(>99%)暖水珊瑚礁将会消失。目前人类社会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建立海洋保护区和红树林生态修复)已越来越不能应对日益增长的气候风险,迫切需要发展变革性的行动措施,推动海洋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发展,并需尽快采取强有力的减排措施以减缓全球变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台湾以东黑潮经向热输送变异及可能的气候效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序列水文再分析资料,通过估算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量,分析了该断面黑潮热输送的低频变异特征,并探讨了热输送变异与我国近海海表温度异常变化以及前期(前秋、前冬和春季)和同期(夏季)热输送变异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关联性。小波分析显示,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异常存在着显著的准2 a周期振荡和约16 a的年代际变化,且以上显著周期主要存在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另外,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变异的季节差异明显;50多年来,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呈现出长期增强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且各季节长期趋势也有所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低频变异可能是我国东部近海SST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回归分析发现,前期及同期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变异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变化有显著指示性,可能存在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