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Biogenic silicate 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Jiaozhou Ba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Silicate, or silicic acid (H4SiO4), is a very im- portant nutrient in the ocean. Unlike other major nu- trients such as phosphate and nitrate or ammonium, which are needed by almost all marine plankton, silicate is an essential chemical req…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北部湾三维潮波进行了数值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与现有观测资料作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者相当一致。文中还绘制了M_2和K_1分潮的同潮图,并对其作了讨论。可以断定,北部湾的日潮优势是由日潮共振所引起的。M_2和K_1分潮流的水平分布表明,强流区位于它们各自的蜕化无潮点附近。还讨论了分潮流的铅直结构,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十分接近实际分潮流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气温乃至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而且还是海洋生态系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了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走向。众所周知,碳(C)在海洋中以无机态和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在海气系统中,大于98%的C以溶解无机碳(DIC)形式存在于水体中(Zeebe et al,2001)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至关重要。 氮(N)和磷(P)等营养盐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人类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滩涂和沿岸水域养殖区的长期施肥,它们也作为近岸海区的主要污染物而导致近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影响并改变了一些海域的生态结构。如在胶州湾,由于营养盐浓度及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该湾地区浮游植物数量和优势种组成的变化(沈志良,2002)近年来,在海洋沿岸带的河口、海湾等水体较浅的透光层内,以孔石莼等绿藻为主要代表的大型海藻开始泛滥,形成大型海藻的水华。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变,必然将导致海洋碳循环的变化,从长时间尺度来看也会影响到全球的气候和气温变化。目前,对营养盐与水生藻类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王勇等,2002;刘媛等,2004;张文俊等,2004)但对于营养盐与海水无机碳体系之间的耦合作用报道甚少。在海洋环境中、C N P作为主要的生源要素,其变化相互影响,并与海水中所存有的海洋生物密切相关。探讨海水中C-N-P的相互耦合关系对于研究海洋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效应,阐明海洋碳循环过程的深层次机理,揭示在过量N P作用富营养化条件下,C的迁移转化行为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作者初步研究了模拟条件下C-N-P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将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应用于农业问题的研究,是扩大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应用领域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土壤中Cu、Zn、Fe、Mn、Co元素的全量、有效量、pH值、有机质与作物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元素有效量与土壤中元素全量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正相关,而作物产量与元素有效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陈明  李学刚 《吉林地质》1996,15(2):87-88
本文对对数正态分布的数学含义及其与原始分布之间的关系作了重新说明,纠正了目前化探中使用对数正态分布假设时常犯的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6.
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活性形态对于指示沉积物污染状况具有重要作用;为探寻简洁且能够有效提取重金属活性形态的浸提方法;实验研究了0.1 mol/L和1 mol/L盐酸的单级提取和欧共体标准局(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提出的BCR分级提取法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Cu、Ni、Pb、Zn)和Al、Fe、Mn的浸取效果。结果显示;3种提取方法提取的金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浓度的稀盐酸对BCR方法中的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金属均具有较好浸提效果;但对可氧化态金属浸提能力相对较弱。不同提取方法的人为信号指数(ASI)计算结果表明;BCR浸取法提取结果的金属ASI值最大;表明其对沉积物中金属活性形态提取效率较高;1 mol/L HCl提取结果的金属ASI值最低;可能是较高浓度强酸使沉积物较大颗粒内层中“惰性”金属被浸取出来;“增加”了金属活性组分的污染讯息信号;对沉积物中Cu、Pb和Zn而言;0.1 mol/L HCl提取结果的ASI值与BCR方法接近。经过Al归一化后;0.1 mol/L HCl浸提的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与胶州湾的实际污染状况相吻合;表明0.1 mol/L的HCl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复杂的BCR浸取法;此方法可简化重金属活性形态的提取步骤;适合大范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相似文献   
7.
冀东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燕山造山带东部,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金矿的主要产地之一,尤其是热液型金矿。峪耳崖金矿床是冀东众多热液型金矿床的典型代表,金矿主体赋存于侏罗纪峪耳崖花岗岩体内,少部分赋存于侵入花岗岩体的侏罗纪闪长岩脉中。闪长岩脉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w(SiO2)为51.99%~61.88%、Mg#值为0.37~0.64,w(Na2O+K2O)为5.07%~8.89%,A/NK为1.37~2.26,A/CNK为0.73~0.96,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锆石原位Hf同位素测试表明,εHft)为负值,介于-16.5~-6.5之间。综合研究认为:峪耳崖金矿区侏罗纪闪长岩浆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上侵过程中受到华北板块古老下地壳物质的有限混染;成矿期闪长岩浆为金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峪耳崖金矿区闪长岩脉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8.
旅游产业是充满众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部门。以我国旅游产业相关发明专利、旅游收入、风景名胜区、高校学生数等为分析依据,基于地理集中指数、动态变动指数、空间重心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各省区2006—2017年旅游科技创新的时空结构、重心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我国旅游科技创新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2013年后地理集中度指数开始持续下降;空间上,旅游科技创新在我国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此外,旅游科技创新的空间重心位于我国华东地区,并呈先由北向南、再由东向西的移动轨迹。最后,科技创新产出、旅游经济水平、科技经费投入、经济宏观环境、科技创新服务、旅游资源禀赋等要素指标均对我国旅游科技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Forty-eight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re separated into three grain-size fractions. Four forms of extractable nitrogen (nitrogen in ion-exchangeable form (Nie), nitrogen in weak-acid extractable form (Nwa), nitrogen in strong-alkali extractable form (Nsa) and nitrogen in strong-oxidant form (N50))are obtained by the sequential extr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extractable nitrogen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surface sedi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ediment grain size. The distributions ofNie, Nso and total nitrogen (TN) prese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fine particles content, while Nwa and Nsa does not have such correlation. The net contents of all the forms of nitrogen increase with sediment grain size finer.  相似文献   
10.
为探析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砷的迁移转化机制,本文分析了2019年夏季长江口4个站位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总As浓度及形态的剖面变化特征,耦合氧化还原敏感元素(Fe、Mn和S)的剖面变化剖析了沉积物-水界面砷循环的Fe-Mn-S控制机制,同时结合砷相关功能基因探讨了沉积物-水界面砷迁移转化的微生物调控过程,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总As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除A7-4站位外,长江口其他3个站位间隙水总As以As3+为主要存在形态,且总As浓度均在上覆水中为最低值(0.748~1.57 μg·L-1),而在间隙水中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并在6~9 cm深度达到峰值(7.14~26.9 μg·L-1)。间隙水总As及As3+浓度的剖面变化趋势与溶解态Fe2+、Mn2+相似,其均在中间层出现高值,说明沉积物Fe/Mn还原带砷的释放可能是随固相Fe(Ⅲ)或Mn(Ⅳ)的还原而转移到间隙水中的。氧化层和Fe/Mn还原带过渡区间隙水砷浓度与砷异化还原菌功能基因arrAarsC丰度存在对应关系(除A1-3站外),说明砷异化还原菌将溶解As5+或固相As5+还原为溶解As3+可能是该过渡层砷迁移转化的另一重要过程。硫酸盐还原带的间隙水总As和As3+浓度降低,但由于间隙水的低S2-浓度不利于砷硫化物生成,因此深层间隙水砷可能与铁硫矿物结合而被移除。底层环境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沉积物-水界面砷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随底层水DO浓度的降低,砷迁移转化更倾向于微生物还原控制。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总As的扩散通量为1.18×10-7~2.07×10-7 μmol·cm-2·s-1,均表现为沉积物间隙水中总As向上覆水释放,即沉积物是研究区域水体总As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