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其常用的功能、特点,以及内容分类,论述了目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支撑和实现,并指出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对系统的推广使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福建省水氡观测资料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试图利用相对均方差、拟合噪声水平和相对年变幅等三项指标,对福建省8个水氡点的观测资料质量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铅锌矿是湘西-黔东地区的优势矿种,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找矿潜力巨大。综合分析前人有关湘西-黔东生物礁的资料,介绍了藻灰岩的沉积特征,并结合大量实际地质资料,对藻灰岩控矿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碳酸盐泥对Pb2+、Zn2+离子的吸取,矿床成因属于沉积成岩矿床类型,兼有成岩期后矿床性质; 藻礁灰岩与不同岩性的接合部位及其附近等微地球化学障区,往往就是铅锌富矿体产出部位; 藻礁灰岩与礁间通道的薄层泥质白云质灰岩呈指状交叉接触处,也常有铅锌富矿体产出; 铅锌富矿体基本上产于清虚洞组灰岩段中,且明显受该段藻礁灰岩控制。为满足国内外对铅锌矿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深入研究区内铅锌矿的地层岩相岩石控矿因素及其富集规律,指导该地区藻灰岩中铅锌矿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人工降雨试验的淮北地区产流产沙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淮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不同雨强(40mm/h、60mm/h和80mm/h)和坡度(5°、10°和15°)条件下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产流产沙差异。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初始产流时间长,产流总量小。坡面出现细沟时,砂姜黑土初始含沙量随时间变化有减小趋势,最终趋于稳定,而黄潮土含沙量呈波动变化;60mm/h、80mm/h雨强10°坡砂姜黑土产沙总量大于黄潮土,其他情况黄潮土产沙总量大于砂姜黑土,黄潮土土壤侵蚀严重。砂姜黑土表面细沟发育密度大,主要在坡面中下部,为相互连通的树枝状结构,而黄潮土表面细沟发育密度小,形成沟壑。两种土壤产流总量、产沙总量与坡度、雨强分别呈多元线性函数、多元幂函数关系,雨强对坡面产流产沙总量的影响大于坡度。  相似文献   
5.
刘艳军  张艺宁  孙宏日  付慧 《地理科学》2021,41(12):2087-2095
以中国典型的资源型收缩城市——伊春市的伊春区为研究对象,从居民用电量视角对住房空置情况进行判定,同时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网络分析以及问卷访谈等方法,基于区域、居住区、格网3种尺度,对2013—2018年住房空置时空分异格局及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① 伊春区空置住房总量和空置率总体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在国际通行标准下处于“供需基本平衡”状态;② 伊春区住房空置格局在区域尺度、居住区尺度、格网尺度等不同尺度下表现出一定差异性,但各尺度均总体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特点;③ 人口流失、经济支撑、城市功能地位以及居民感知等因素影响伊春区住房空置时序演变,而城市空间开发扩展、住区建设演变、教育医疗设施布局、公共交通可达性等因素共同作用于住房空置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我国海洋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保障海洋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文章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定义和特征,分析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演化逻辑,结合典型模式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针对我国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提出机制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生态产品是海洋生态系统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海洋生态环境需要...  相似文献   
7.
岱崮地貌是一种寒武系碎屑岩之上的平顶灰岩地貌,为中国五大地貌之一,对其研究具有地质学、古地理环境等科学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研究,分析研究了岱崮地貌的特征、成因和演化,得出以下结论:1) 岱崮镇的崮主体呈NW向展布,由崮体和崮基组成。崮体包括崮顶、崮腰和崮底,崮顶为灰岩,崮腰和崮底以碎屑岩为主,崮基为前寒武系岩浆岩或太古宇泰山群;2) 近水平岩层是岱崮地貌发育的基础;3) NNW向、NW向和近EW向断层是岱崮地貌形成的根本因素,NW向和NE 向节理是主控因素,控制了岱崮地貌的走向、密度;4) 岱崮地貌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化,经过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留存的寒武系-中奥陶统、上石炭统-二叠系是岱崮地貌形成的基础,燕山期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162~149.8 Ma)、白垩纪(140~90 Ma)及喜马拉雅早期(65~43 Ma)产生的断层及节理是岱崮地。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水氡观测资料变化规律与稳定性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翊宁  陈莹 《华南地震》2005,25(4):66-72
对福建省水氡观测资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相对均方差、拟合噪声水平和相对年变幅三项指标,对福建省8个水氡点的观测资料的稳定性进行了评定。  相似文献   
9.
航模飞行器摄影在很多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航模飞行器获取遥感数据,利用PIX4D mapper,Arcgis等软件处理获取拼接影像并提取森林的冠幅信息。以所得影像为基础,通过对森林中树种冠幅-树高和胸径-树高之间关系的研究,利用常用D-H和D-K模型以及摄影测量立体像对的原理,对森林的冠幅、树高、胸径等森林参数信息进行提取,最终反演获得最佳的D-K模型为D=0.933+3.243K-0.57K^2,D-H模型为D=H+0.5610.709。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构造特征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汉林  杨以宁  沈扬  丁晓 《地质科学》2001,36(3):359-363
 通过对横穿十万大山前陆盆地的SD94-Ⅳ地震剖面的解释,证实十万大山盆地曾经历了至少2次以上的不同方向的构造运动:早期为前泥盆纪,表现为北西向南东的冲断;晚期为中泥盆世至白垩纪,构造由南东向北西发展.该地区在加里东期存在的北西向南东方向的构造运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