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2 400 m2样地调查,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76年生杉木丰产林群落山坡和山洼部位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外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老龄杉木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71科,119属,168种;蕨类植物种类比例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成分占的比例最高(山坡和山洼部分分别为27.59%和34.55%),热带性分布成分占优势(山坡和山洼部分分别为70.11%和74.55%),体现了群落的中亚热带性质;各层次的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包括幼苗幼树)>草本层>乔木层;坡位因子对老龄杉木群落生态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黑碳(Black carbon,BC)是土壤惰性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黑氮(Black nitrogen,BN)同样对碳封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化学氧化法研究2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炼山和保留采伐剩余物)对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BC和BN含量及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次采样年份,炼山和保留采伐剩余物的BC平均含量分别为2.99~3.70 g/kg和3.52~4.36 g/kg,储量分别为3.24 t/hm^2和3.87 t/hm^2;炼山和保留采伐剩余物的BN平均含量均为0.12 g/kg,储量分别为0.12 t/hm2和0.11 t/hm^2。方差分析表明,2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下的土壤BC和BN含量以及储量年际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土壤BC和BN的长期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通过2 400 m2样地调查,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76年生杉木丰产林群落山坡和山洼部位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外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老龄杉木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71科,119属,168种;蕨类植物种类比例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成分占的比例最高(山坡和山洼部分分别为27.59%和34.55%),热带性分布成分占优势(山坡和山洼部分分别为70.11%和74.55%),体现了群落的中亚热带性质;各层次的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包括幼苗幼树)>草本层>乔木层;坡位因子对老龄杉木群落生态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33年生福建柏人工林碳库与碳吸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对福建三明33 a生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和碳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人工林碳库总量为 236.317 t/hm~2,低于杉木林(244.008 t/hm~2),其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贮量分别占碳库总量 55.92%和44.08%。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层碳贮量分别是福建柏人工林的1.19倍和1.20倍。福建柏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年均积累量 11~20 a阶段达最大值,为 5.576t/hm~2·a~(-1),而杉木人工林最大值(5.817t/hm~2·a~(-1)较早出现于6~10 a阶段。福建柏人工林乔木层32至33 a碳净固定量为9.907 t/hm~2·a~(-1),折算成 CO2为36.326 t/hm~2·a~(-1),是杉木人工林的1.54倍,其中凋落物和死细根碳当年归还量分别为3.769 t/hm~2·a~(-1)和1.647 t/hm~2·a~(-1),分别是杉木人工林的1.75倍和1.31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