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内蒙古陶来托钼多金属勘查区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信息的提取来评价矿区找矿潜力。结果表明,陶来托钼多金属矿是一个以斑岩型钼矿为主的勘查区,发现了斑岩型钼矿床及多处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化)点。成矿岩体为早白垩世花岗斑岩,控矿构造为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斑岩型钼矿化区与环状激电异常和环状磁异常对应性较好,显示出中低视极化率异常为矿致异常的特征。1∶5万化探异常元素由钼矿化区至铅锌银矿化区表现出Mo、W—Ag、Pb、Zn的侧向分带特征。根据综合找矿信息提取及斑岩型矿床成矿系列建立,指出区内钼矿找矿潜力较大,并预测钼矿区北西侧为热液脉型铅锌银矿的成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2.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影响中国农产品环境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钝化材料是修复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关键材料,研究开发出高效土壤重金属钝化材料,对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和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非常重要。本文以蒙脱石为原材料,将巯基基团负载在其表面或层间制备巯基改性蒙脱石,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表征巯基改性蒙脱石的特性,并开展室内土培试验,采用二乙三胺五乙酸浸提-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土壤镉的有效态,通过Tessier修正顺序七步提取法分析土壤镉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蒙脱石经巯基改性后不仅新增了C-H、S-H共价键,而且增强了-OH和C=O化学键的活性,能与Cd2+发生巯基及羟基配位吸附。供试土壤添加巯基改性蒙脱石后,由于巯基配位吸附作用使土壤离子交换态镉转化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而增强的羟基配位吸附作用使其转化为碳酸盐结合态,结果使土壤中镉的赋存形态发生显著改变,离子交换态大幅减少,作物根系可吸收的土壤有效镉显著降低。添加1%、3%、5%巯基改性蒙脱石后,土壤有效镉分别降低21.92%、69.11%、...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区域5个IGS跟踪站的实测GPS数据,利用Bernese 4.2软件反演了部分典型测站上空的可降水量,并分析了该降水量变化与降雨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将GPS应用于气象预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7.0级主震的震源位置为30.30°N、102.97°E,初始破裂深度为15 km左右,震源矩心深度为14 km左右,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两组节面分别为走向209°/倾角46°/滑动角94°和走向23°/倾角44°/滑动角86°,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破裂,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与主震类似的逆冲破裂特征.ML2.0级以上余震序列发生在主震两侧,集中分布的长轴为30 km左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7 km,ML3.5级以上较大余震则集中分布在9~25 km的深度上,并揭示出发震断层倾向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07°/倾角50°/滑动角92°,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 km左右的区域.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主震震源深度和已有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主震破裂过程自初始点沿断层的两侧扩展破裂,南侧破裂比北侧稍长,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可能没有破裂到地表.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地震烈度分布和现有的科学考察结果,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前断裂,也不排除主震震中东侧还存在一条未知的基底断裂发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由过度开采而引起的地下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平度市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环境问题之一。地下水人工回灌可以有效的恢复地下水位、增加地下水资源,实施人工回灌的第一步是对含水层进行回灌试验研究。根据现场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管井回灌法,通过反滤回灌井和普通回灌井试验,确定其稳定回灌量;利用干扰井回灌试验,分析普通回灌井间的合适距离;对比了回灌井间歇运行与连续运行的回灌效果;研究了渗透系数在回灌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回灌井的回灌能力优于反滤回灌井;相距75m的回灌井相互干扰较小;回灌井的最大单井稳定回灌量为33.4m~3/h;渗透系数随回灌时间的衰减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且潜水-承压回灌井的衰减程度大于潜水回灌井。  相似文献   
6.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 是亚洲最大银矿。早期研究认为双尖子山矿床主要为中低温热液成矿, 主要经济金属是银铅锌; 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了少量中高温铜锡矿化。2021年新施工钻孔首次揭露了大规模铜矿化。矿石主要为块状、角砾状、细脉状及稠密浸染状; 矿物组合主要是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和含银矿物。双尖子山矿床大规模铜矿化的发现, 证实了双尖子山矿床是一个从中高温到低温的完整演化序列的大规模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 铜也可能成为该矿的新增工业矿种。成矿特征和矿体分布规律显示, 该矿区铜矿体尚未完全探明, 深部存在较大铜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北部恩和哈达韧性剪切变形带发育于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绣峰组砂砾岩地层中,其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等特征显示该韧性变形带为由北西向南东近水平右行斜向逆冲型剪切带.在近南北挤压条件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同构造侵位的中酸性岩浆岩为之提供高温热源,促使绣峰组砂砾岩在浅表层发生顺层-切层韧性剪切变形.与之同时,强烈韧性变形促使砂砾岩中金发生活化迁移,韧性变形带及派生的脆性构造成为成矿流体的重要运移通道和储矿空间.  相似文献   
8.
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是一个以锡为主,共伴生锌、钨、铜、钼、铷、铌、钽和锂的大型矿床。矿床包括深部以锡为主,伴生锌、铷、铌和钽的蚀变花岗岩型矿体;中部以锂为主,伴生锡、锌、铜和铷的隐爆角砾岩型矿体及浅部锡、钨、锌、铜和钼的石英大脉型和网脉型矿体。矿床的主要工业矿体为石英脉型,呈北北东向产于古元古界宝音图群和华力西中期石英闪长岩中的断裂破碎带内,而蚀变花岗岩型和隐爆角砾岩型矿石的品位较低。矿床的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钠长石化-天河石化阶段(Ⅰ)、云英岩化阶段(Ⅱ)、锡钨氧化物-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钼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为了查明成矿流体性质、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矿质沉淀机制,文章对Ⅰ、Ⅲ和Ⅳ阶段的脉石英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研究和H-O-C同位素分析,对硫化物开展了S-Pb同位素分析。维拉斯托锌多金属矿床发育富液两相(WL型)、富气两相(WG型)、H2O-CO2(C型)和含子矿物多相(S型)4种类型的包裹体。Ⅰ阶段发育WL型、WG型和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372~473℃,盐度w(Na Cleq)5.3%~50.9%;Ⅲ阶段亦发育WL型、WG型和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243~412℃,盐w(Na Cleq)为4.3%~48.5%;Ⅳ阶段发育WL型、WG型、C型和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215~414℃,盐度w(Na Cleq)4.1%~48.5%。矿床的δ18OH2O值介于2.4‰~8.5‰之间,δD值介于-120‰~-79‰之间,δ13CV-PBD值为-15.5‰~-14.9‰,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加入。矿石的δ34S值为-4.6‰~-2.2‰;矿石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310~18.381、15.531~15.584和38.151~38.326。S-Pb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属于岩浆-中高温热液矿床,成矿与早白垩世的斑状细粒碱长花岗岩有关。流体沸腾和降温是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闹牛山铜金矿床硫、铅同位素的系统研究,探讨了其成矿物质的来源。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δ(~(34)S)=2.0×10~(-3)~3.5×10~(-3),均为正值,呈塔式分布,峰值出现在2.0×10~(-3)~2.5×10~(-3),具幔源硫和陨石硫的特征;矿石铅~(206)Pb/~(204)Pb=18.169~18.510,~(207)Pb/~(204)Pb=15.484~15.646,~(208)Pb/~(204)Pb=37.877~38.431,铅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具正常铅的组成特点;且μ值和ω值偏低,表明矿石铅源区富钍亏铀。在Zartman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解中,投点主要落于地幔与造山带之间和造山带演化线附近;在Δβ—Δγ成因分类图解上,12件测试样品落入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岩浆作用成因铅同位素源区,4件样品落入地幔源铅的范围内,但与两源区界限临近。由此认为,闹牛山铜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并有上地壳物质的混染,这种认识对研究大兴安岭中南段铜多金属矿带的成矿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讨我国常用坐标系与CGCS2000坐标系的转换方法.以平面四参数、三维七参数数学模型为基础,分析其不同转换模型的内涵和适用性,并以MATLAB为平台实现常用坐标系到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转换结果达到厘米级,满足实际工作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