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贵州省已完成134幅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元数据库建设及相关文档工作,通过多年数据积累,形成了贵州省综合性大比例尺基础数据库阶段性成果,该数据库储存有大量的地质矿产信息,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检索、空间分析、属性分析,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水工环、地质灾害治理等领域提供高效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王兴琴  包立新 《贵州地质》2004,21(3):209-210
在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过程中,工作者可利用MAPGIS制图软件的先进性,通过不断摸索,创新,用简单而又高效的方法和技巧达到地质空间数据建立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酪蛋白激酶1 (CK1)是一种重要的蛋白激酶家族,其在DNA损伤应答和修复、细胞增殖和凋亡、胚胎发育和稳态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中都具有复杂多样的调控作用。为了理解CK1基因家族在双壳贝类中的特征、进化及生物学功能,实验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双壳贝类CK1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分析,通过虾夷扇贝高温应激实验,研究了CK1基因家族在高温应激时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在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长牡蛎与侏儒蛤中均存在CK1α,CK1αlike,CK1δ,CK1γ3,并发现CK1ε,CK1γ1,CK1γ2在双壳贝类中发生了丢失。时空表达分析发现,双壳贝类CK1基因均在胚胎发育早期集中表达,并以多细胞/囊胚期为界呈现出母源/合子特异性表达模式。CK1为关键基因的基因共表达模块显著富集在错配修复、核苷酸剪切修复等相关通路上,暗示了CK1基因在双壳贝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参与调控DNA损伤修复过程,从而维持早期胚胎发育时的基因组稳定性。双壳贝类CK1基因在成体中呈现组织特异的表达模式,主要在鳃和雄性性腺中具有相对较高的表达量。虾夷扇贝受到高温应激后,其鳃中PyCK1α, PyCK1αlike和PyCK1δ...  相似文献   
4.
利用依安县国家一般气象站30a(1989-2018年)风速风向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依安县近30 a平均风速为2.8 m/s,年均最大风速为10.3 m/s,并且呈减小趋势。大风日数平均为9.3 d呈减少趋势,但极大风速值呈增大趋势。春季比夏、秋、冬季节平均风速大,4月、5月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均大于其他各月,所以依安县春季是大风频发的季节。春季、秋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北风。  相似文献   
5.
<正>不久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主持召开第20次部长办公会,研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征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有关问题,并研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总结表彰方案。会议指出,土地制度改革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土地制度改革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6.
在藏北丁固地区,变质岩广泛分布,主要为区域变质岩,少量接触变质岩、混合岩化变质岩及动力变质岩。变质类型、变质岩相及变质岩石组合的空间分布等,受地层时代、原岩性质、地质构造及中酸性侵入岩体等多重因素控制。本文初步建立其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塑料板排水法处理软土路基技术在某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采用塑料板排水技术处理软土路基的一个工程实例,提出了软土地基条件下的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以及沉降观测和加固效果分析,为塑料排水板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松花江流域(Songhua River Basin, SRB)103站降水资料、 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海温等资料,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1979-2019年松花江流域冬季降雪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的联系。研究表明,松花江流域冬季降雪主要受到其年际变率的调控,且年际降雪异常EOF分解的第一模态表现为流域一致型变化(方差贡献率为55.3%)。当松花江流域冬季年际降雪偏多(偏少)时,鄂霍次克海到阿留申地区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负异常),其南部中低纬地区位势高度为负异常(正异常)。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西北太平洋地区偶极子型海温异常对同期松花江流域年际降雪有重要影响。当西北太平洋海温偶极子为正位相时(日本海地区海温正异常,菲律宾群岛以东地区海温负异常),引起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地区对流层中层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低层为异常反气旋式环流,中低纬地区对流层中层出现位势高度负异常,低层为异常气旋式环流。在此环流背景下,北太平洋到松花江流域被异常东南风控制,有利于阿留申以南海域以及我国东部近海地区的水汽输送至松花江流域并辐合上升,导致该流域冬季年际降雪增加;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滇池草海蓝藻衰亡过程中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以玻璃缸为模拟实验容器,在玻璃缸中加入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50μg/L的蓝藻藻浆(此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蓝藻水华爆发时的叶绿素a浓度),进行蓝藻衰亡的遮光模拟实验,研究蓝藻衰亡下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遮光环境会促使蓝藻大量死亡,当实验进行5 d后,加了蓝藻藻浆玻璃缸中的蓝藻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在实验的第5天至第13天,上覆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大幅度减少,到第13天,上覆水中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仅为0.53μg/L,减少了约95%;上覆水中蓝藻衰亡影响了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实验结束时,在加了蓝藻藻浆的玻璃缸中,沉积物中的全磷质量比为1 305.09 mg/kg,减小了3.9%,铁结合态磷、钙结合态磷和铝结合态磷含量分别减少了25.72%、16.87%和3.9%,有机磷含量增大11.02%;随着蓝藻的衰亡,玻璃缸上覆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减少,沉积物中的有机磷含量增加,钙结合态磷和铁结合态磷含量减少。蓝藻衰亡后的残体会使沉积物中的有机磷的含量增加。因此,蓝藻衰亡是引起沉积物中营养物质释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北方青白口系层型剖面的解体,华南梵净山群及下江群时期地层的归属成为争议较大的问题。中国地层表(2011~2014)将武陵造山运动界面之下的梵净山群及相当地层(870~820Ma)与武陵造山运动界面之上,南华系之下的下江群及相当地层(820~780(720)Ma)一并划归为青白口系,给前寒武系地层划分对比与研究带来不便。在湘黔桂相邻区发育一套武陵造山运动界面之上至南华系(820~720Ma)间,分布广泛、出露完整、层序连续的裂谷盆地沉积建造——"下江群",为研究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天然而理想场所与物质基础。本文在对"下江群"时期的泥市群、板溪群、下江(芙蓉溪)群、丹州(高涧)群地层分区、岩石地层详细划分对比、充填序列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等研究基础上,认为下江群具有岩石建造组合特征典型,岩石层序序列完整、出露连续及划分标志清楚等优势。结合近年年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提出重启"下江系",以约束华南、全国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对完善我国及国际新元古代地层表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