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黑龙江垦区农场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已由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运,东北黑龙江垦区已成为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稳定该区域的粮食产量、可持续发展该区域粮食种植,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农业政策,需研究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影响因素,以黑龙江垦区内113个农场为研究对象,选取23个与农业生产关系最密切的影响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不同因子对农场粮食产量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除了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外,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最显著的影响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型农机对农场粮食产量影响较大。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投入,鼓励精准农业种植模式发展,以保证黑龙江垦区的粮食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古近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借助于城市地图。城市地图可相对准确地反映出当时城市的空间形态,对于研究城市历史平面布局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近代城市地图(明、清、民国时期的城市地图)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对传统城市地图的继承与受西方文化及先进测绘制图技术影响发展的角度,探究近代城市地图的类型特点、发展方向与价值。近代城市地图一方面既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城市舆图在绘图手法和表现内容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制图技术和文化的冲击与推动,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渐趋向多样化、专题化和近代化,并且能充分反映该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域特色。本文分别从同一城市(以北京为例)不同时期的城市地图和不同城市典型的城市图2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了近代城市地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绘图技术等方面的特征及地图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明、清和民国时期)是中国地图编制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时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图学后期向现代地图学转变的过程。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具有其他类型地图所不具有的编制特色。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近代省区地图资料,从单幅地图、地图集、百科全书并存的出版形式和按行政单位分级分幅的图集编排系统2方面,分析了中国近代省区地图科学内容的编排体系特色;并分别探讨了单幅省区地图、百科全书收录的省区地图和地图集的设计和变化,以总结中国近代省区地图的制图特色,为现今地图制图学提供参考。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具有较高的地学价值,通过研究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可印证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地理独特性,揭示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内部格局,有利于加强省和区域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景观感知对旅游地规划设计具有基础性作用,但人文旅游地内部的景观感知空间分异至今没有微观尺度上的研究方法出现。本文提出了景观视角分组基础上的景观语义特征点抽象方法,并建立了单文化景观和多文化景观语义感知度计算模型,以解决人文类型旅游地内部景观感知的强度空间分异计算问题。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在清西陵旅游地实现了文化景观语义感知度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传统的皇家陵寝选址文化及其表征的封建等级体系为语义准则,提取了4个代表性陵墓文化景观不同景观视角下的78个特征点,并赋予不同景观视角及每个特征点相应权重系数;利用视域分析、叠置分析等方法计算得到旅游地景观文化感知度;尝试利用感知度计算结果对现有观光线路进行观景点语义挖掘并设计了优化方案。论文为人文地理学景观感知定量化表达提供了思路,为旅游地规划、景观与线路设计等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