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气象、遥感影像、水库蓄水量变化等多元数据分析了2019年澜沧江-湄公河干旱的原因以及上游电站开发对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澜沧江-湄公河发生了全流域性气象干旱过程,进而导致湄公河流域水量骤减;澜沧江电站充分发挥削峰补枯、兴利除害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下游旱情;但由于澜沧江出境流量仅占湄公河流域水资源量的13.5%,澜沧江水电开发对下游干旱的缓解作用非常有限,并且影响程度随着往下游的推移而减弱。  相似文献   
2.
依据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特性和演化规律,从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生境状态及人为干预4方面筛选12个指标,构建西北干旱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分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在甘肃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和苏干湖自然保护区应用表明,指标体系合理,模型适用.评价认为,西湖自然保护区目前总体状态为中,高度脆弱,苏干湖自然保护区为轻,中度脆弱.在原生脆弱性方面,两者等级相当,但西湖更脆弱;在次生脆弱性方面,西湖已受到显著影响,次生脆弱性严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