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10年3月、6月和9月,对鸭绿江口湿地三个重要生物组成部分——底栖动物群落、以涉禽为主的鸟类和人类增养殖活动下的贝类群落开展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以双壳类、腹足类和多毛类为主,其中底表动物以泥螺(Bullacta exarata)为主要优势种,长期来看,潮间带底栖动物优势种群正由迁徙水鸟的饵料生物向非饵料生物方向演替;在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停歇与觅食的水鸟数量有较显著的增加,其中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和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为优势种群,占总数的92.6%,由于鸻鹬类主要集中在潮间带的低潮带下区觅食,并且饵料生物的种群补充能力较强,而滩涂养殖主要集中在潮下带,因此目前当地养殖者的利益和鸻鹬类的觅食矛盾较小;滩涂贝类养殖品种单一,其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投苗量占总投苗量的80%以上,存在着大规模引进外来养殖贝类、养殖苗种投放和养殖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严重破坏了当地贝类品种的自然分布、正常繁衍和生息规律。在鸭绿江口滨海滩涂中,人类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过分利用了滨海滩涂的生产功能,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生态功能,成为影响滩涂生态系统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