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9年青海1:20万雁石坪、索加、龙亚拉幅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工作中发现一处铁、铜矿点。处于三江成矿带北段,构造位置为开心岭-杂多岛弧带;成矿作用:陆块裂解-盆地伸展伴随火山侵入-喷流-沉积,形成层控矿床。挤压抬升-基底隆起发生岩浆侵入、热液活动,形成矿床(点)并对层控矿床部分地段进行叠加;陆-陆碰撞-复合造山,于区内北部形成热液矿床和山间盆地中的沉积型盐类矿点。区内反映成矿期次多,火山活动较发育,成矿作用多种,成矿远景较大。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与湿地在数千年历史中共同发展、协同演进,创造了丰富的湿地文化。目前既有的湿地文化框架,偏重于狭义的“文化”,为了更完整地展现湿地作为生态系统对文化的形塑作用,有必要在广义的“文化”范畴内讨论湿地对人类的影响。苏州湿地是国际公认的深受人类影响的湿地典型代表之一,苏州湿地文化的研究框架有待于在思维逻辑和层次感上进一步拓展。文中尝试引入环境史研究视角,通过基于环境史视角的苏州湿地文化路径探索,建立适用于广义湿地文化的新研究框架,为苏州湿地文化的深入梳理以及围绕苏州湿地文化的学术研究、写作提供新的参照坐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