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完善种粮补贴标准及其发放方式探讨——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种粮补贴政策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补贴力度偏小、标准较低、各地差异大、发放方式不规范、行政成本高等问题.该文针对广东省情剖析种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广东省种粮补贴政策亟须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1)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挂钩,兼顾国际粮食市场价格;2)不同区域结合其耕地质量差异区别对待;3)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4)向种粮大户倾斜,引导耕地有序流转.而种粮补贴的发放方式则应由"以农户为单位"改成"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发放,并逐步由"以地定贴"转变为"以粮定贴".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区域层面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影响到广东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影响到广东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构建了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四大经济区域层面上对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诊断.分析和评判了其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和存在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6年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75.5%;[2]在区域层面上,珠江三角洲、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分别为85.3%、71.1%、69.5%和67.0%,区域间差异明显;[3]各区域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收入差距方面;东翼地区的经济实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清洁能源使用率等方面;西翼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恩格尔系数、清洁能源使用、饮用水质量以及垃圾实施集中处理程度低等方面;北部山区村的容村村貌和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落后方面.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改进熵值模型和综合评价方法对2003—2007年的广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经济状况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社会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2)近年来,广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和环境各子系统基本朝有序方向发展,而2004—2006年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出现了短暂无序化发展征兆,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增长放缓、环保投入降低所致。(3)通过对广州市与广东省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发现,近年来,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和珠江广州段水质并未明显改善,环保投入和城市绿化建设更是仅相当于或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广州市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中必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注重人口、土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