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1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时期古黄河三角洲土壤剖面盐渍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渤海湾西岸选取8个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剖面,分别在土壤返盐和淋溶最强的季节,按0~20、20~40、40~60和60~90cm采集土壤盐渍化样品,分析土壤剖面盐渍化特征。古河道带地势较高,为轻度盐化土壤,以硫酸盐型和氯化物-硫酸盐型盐渍化类型为主。河间洼地多为中度盐化土壤,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盐渍化类型。潮上带土壤的盐分含量达7~11g/kg,为盐土,为氯化物型盐渍化类型。土壤的蒸发、淋溶作用跟地貌、沉积等密切相关。同一地貌类型上,距海较远土壤剖面HCO3-含量高,Cl-含量低,全盐含量低,盐化程度低。  相似文献   
2.
华蓥山矿区龙滩煤矿开采系统涌水量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滩煤矿位于华蓥山背斜中段,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在井巷开拓过程中发生过多起突水事故,严重影响了煤矿生产。在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井充水因素的基础上,认为长兴组含水层是矿井的间接充水含水层,龙谭组含水层是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茅口组含水层是煤层的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运用大井法、水平廊道法和比拟法.对矿井开采系统涌水量进行了预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建议采用比拟法的计算结果作为矿井涌水量的评价结果.为矿井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MIS 3阶段以来河北黄骅北部地区海侵与气候期对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渤海湾顶南侧、河北省黄骅北部地区4个钻孔岩芯样品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地层学研究以及沉积构造与地球化学背景分析,讨论了该地区MIS3阶段以来海侵期与气候期对比、海侵层中潮坪与浅海沉积单元的判别、沉积作用对孢粉和海侵记录的影响。依据海相世系微体生物出现确定的海侵层,可分为滨岸浅海~河口湾、潮坪、泻湖、分支河道、边滩、滨海低地、河间地~洪泛盆地等不同环境;含有孔虫或广盐海相介形类的地层,除了局部河流进积~退积作用,尚不能排除风、水、鸟的搬运,包括风暴潮的影响,并非是与海水体积变化有关的海平面变化;海侵层中的潮坪~浅海沉积单元才与海水深度有关,其他海水之上形成的地层所见海相微体生物,是地壳沉降背景下风暴潮和其他动力搬运的埋葬群,与海面变化无关,甚至仅是在东部沿海大平原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向陆地移动的结果;海侵的发生与海域的扩大以及夏季风强度增大,物源区植被状况好转,造成海侵层出现乔木花粉,但是为异地埋藏。一般说来,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记录丰富;弱氧化~弱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出现孢粉丰富的特例,氧化背景下沉积地层孢粉更稀少,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于约5kaB.P.。沉积学研究,包括对同期异相和突发事件沉积作用的理解,对晚第四纪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贝壳堤的另一种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三角洲泥沙质海岸可分为发育有沿岸堤的沿海平原和障壁岛一泻湖两个基本类型。长期以来,渤海湾西岸全新世贝壳堤被归入前一范畴,我们则认为其初始阶段可能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在较小动能条件下形成于潮间带的线性沙坝。其根据简述如下。经校核的24个地点的83个14C数据(包括我们的4个地点的12个)大致勾勒出各堤的起讫年代。14C直接测定值及其校正年龄均表明各堤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数百年。几乎与海侵达到最大边界(如青县一沧州一线)的同时,在东孙村一沈在一带开始发育VI堤。以后请提的起始时间,同样总是距前一道堤停止发育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牡蛎礁研究概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太平洋西岸,特别是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全新世地层中广泛分布着由Crassostrea gigas牡蛎形成的礁体.总结了渤海湾西北岸30余年来众多研究者的主要成果.论述了C.gigas的定名沿革、生态习性、礁体特征、礁体与海面的关系.测定了C.gigas壳体的18O和13C同位素组成,发现了壳体生物碳酸钙的年际变化规律,结合可靠的14C数据,建立了正常建礁与个体分泌壳体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约1 cm/a)、水平夹层的平均历时(约200a/层)等定量参数,进而提出"礁体历时假说",并将该地区时间跨度约7750~950 calBP的化石牡蛎礁划分为8道礁群,论证了礁体内部水平夹层和礁体之上泥质"转换层"可能记录的百年尺度的"缓变型"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从出山口至入海河口直线距离仅约20 km的短途河流,小凌河下游地区及相邻潮间带表层发育了砾石质冲洪积扇、曲流河道滞留相-点状砂坝-泛滥平原与洼地、贝壳砾石海滩、盐沼、开放潮坪下部与中上部等一系列沉积环境。通过沉积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及新构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1)将中、晚全新世地层划分为7个年代地层单元,2)发现了夏-西周、元末-明初两道年龄分别约为2 050~650 BC和1 350 AD的古海岸线,3)确立了春秋、中唐-北宋初、"小冰期"结束以来3次小凌河沉积期,最有可能发育的时间进一步限定在约650~400 BC(第1期)、约700~1 000 A(D第2期)和1 850 AD以来(第3期),4)提出了NW向与NE向构造加剧小凌河下游曲流发育的假说。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西岸210Pbexc、137Cs测年与现代沉积速率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根据渤海湾西岸潮间带上部与堤后盐沼区三个垂直于海岸线的长剖面(L、S和Q剖面)的11个样柱的^210Pbexc 、^137Cs的放射性强度垂直分布特征、蓄积量,以及各样柱所处的微地貌部位对现代沉积过程的制约关系,发现该地区现代沉积速率从东向西(由海向陆)依次为1~3cm/yr、0.35cm/yr和0.1cm/yr,并划分了三个相应的现代沉积亚区:开放高潮坪亚区、近端盐沼亚区和远端盐沼亚区。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西岸滨海平原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间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渤海湾西岸滨海平原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发现晚第四纪地层多次出现沉积间断。深入的岩石与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等多重地层学研究及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表明,这些间断均与寒冷气候有关。氧同位素曲线证实,全球相对寒冷气候时期几乎占过去180万年时间的一半,这为本区的寒冷导致间断的推断提供了依据。这些间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即通常为人们熟知的具明显侵蚀面的间断;另一类为极缓慢的沉积(即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厚度,并非象第一类那样仅占一个侵蚀面)的层段。作为地层划分重要组成因素,对间断的重视与深入研究,在重建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历史和地层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北海兴小山CK3孔磁性地层与第四纪火山活动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渤海湾西岸河北省海兴小山火山丘附近500 25 m 深CK3孔进行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确认该钻孔揭示了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时科奇蒂(Cochiti)亚时以来的地层,底部层位年龄约为4 38 Ma;结合 14 C 测年和地层关系,可见本孔中所见4期火山活动分别发生在2.12 Ma、1.34 Ma、35~70 ka 和10~15 ka;与渤海湾滨海平原几个质量较高的钻孔古地磁研究成果对比显示,黄骅坳陷第四纪期间整体向NE方向倾斜,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与测井曲线有较好的对比关系和同步性。依据沉积物特征、沉积构造以及测井相、粒度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全孔揭露地层大多发育泛滥平原沉积,即使是分支间湾亚相也少见湖泊-湖沼相沉积,沉积物多呈氧化状态。晚更新世以来3期海侵地层皆为潮坪沉积,其底板埋深与整个渤海湾西岸所见相符,可以按海洋氧同位素分期划分。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西岸第二道贝壳堤的细分及其年龄序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的第二道贝壳堤(II堤)在上古林可进一步划分为被泻湖盐沼沉积物所分隔的两道大致平行、互不相连的堤(II1、II2堤)。以系统的14C年代学研究为基础,在II贝壳堤的下部或底部、下伏地层顶部及相邻的泥质沉积物的合适层位获得一批经过校正的14C年龄。II1堤和II2堤的起止时间分别约为公元前10~5世纪、公元前3世纪—3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