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二连盆地是中国北方中新生代大、中型沉积盆地,盆地不仅聚油、煤,也是沉积岩型铀矿床赋存的重要盆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盆地中找到并落实了多个不同成因类型的大、中型砂岩铀矿床。期间积累了大量岩(矿)石组分全分析资料,借鉴多元数据处理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发现:通过对铀矿床岩(矿)石样品的全分析指标的聚类分析,能够具体找出一些度量样品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从中揭示出铀元的赋存形式、富集环境等,这对铀矿床的成因探索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论文简要介绍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测量和土壤氡测量工作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物性特征,对二连盆地中西部新乌苏勘查区内CSAMT及土壤氡测量数据中蕴含的地质信息展开了解译。实践证明:CSAMT测量对沉积地层、岩性、隐伏断裂及古河谷的空间展布等能做出有效推断;土壤氡测量不仅可指示深部铀矿化信息,同时还可辅助CSAMT测量提高断裂构造推断的可靠性,二者组合在二连盆地沉积岩型铀矿勘查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地质特征及铀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音戈壁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能源盆地。笔者通过对盆地内塔木素铀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发现矿床产于因格井凹陷巴音戈壁期微斜坡,晚白垩世和古近纪剥蚀窗口的发育,为成矿流体向盆地内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矿床的主要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段二岩段,为扇三角洲-湖泊沉积,扇三角洲砂体发育。巴音戈壁组上段二岩段与巴音戈壁组上段一岩段、三岩段构成有利的"泥-砂-泥"地层结构,有利于含铀含氧水向盆地内运移和层间氧化作用的发生。矿床内氧化带可划分为完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矿体主要位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中,受氧化带前锋线和氧化还原过渡带控制。矿床内参与铀成矿作用的还原介质主要为内部还原介质和外部还原介质。内部还原介质为目的层本身的有机质、黄铁矿等;外部还原介质为巴音戈壁组上段一岩段、三岩段暗色泥岩中发育的有机质、深部油(气)等。盆地内铀矿化与盆地的构造热事件密切相关,铀成矿作用表现为3期,第一期早白垩世中-晚期((109.7±1.5)Ma~(115.5±1.5)Ma),第二期为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45.4±0.6)Ma~(70.9±1.0)Ma)、第三期为新近纪((12.3±0.2)Ma~(2.5±0)Ma)。塔木素铀矿床矿体主要为砂岩型、砂泥混合型、后生泥岩型和同沉积泥岩型,矿体受层间氧化带和沉积相变控制明显。通过矿床构造、目的层沉积体系、氧化带、有机质和铀矿化等特征的研究,建立了矿床铀成矿模式和矿体成因模型,为后期铀成矿作用标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蒙古二连盆地中西部新乌苏地区土壤氡异常解释中,尝试应用多重分形解释,并将"多重分形方法"圈定的氡异常场晕特征与常规的"统计方法(均值加三倍方差)"所圈定的异常场晕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分形方法可以应用土壤氡测量数据的处理与解释,并能取得比常规方法较好的效果,它不仅考虑了数据的随机性,同时又考虑了数据的复杂性和不规则性;在测量数据布局合理的情况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含量-频数"双对数曲线进行拟合所获取的场晕分级,能更加客观地展现出异常的受控地质要素,对成矿预测提供更直接、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内蒙古二连盆地阿特巴音敖包调查区铀成矿潜力做出评价,通过对其天然放射性水平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参数构建等手段,多维度探索了铀(eU)、钍(eTh)、钾(K)元素含量及γ照射量率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古铀含量、活化铀量、铀迁移富集指数、地化活动性指数等新构建参数特征进行了综合解释,成功预测了调查区铀成矿有利地段,经钻探查证,发现了良好的铀矿化信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