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湘北红壤坡地雨水过程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小立  王凯荣 《山地学报》2003,21(4):466-472
模拟主要利用方式构建的垫面为主导因子,采用径流场实测方法,通过4a(1998~2001年)实地观测试验,剖析不同下垫面对雨水地表径流及其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降雨(时间分布及其强度)是影响地表径流特征的主导因素;年降雨量与地表径流量和系统水土流失量呈正相关。不同垫面地表径流产量有显著性差异;雨水径流过程的土壤和养分流失有相似的表现。在假定雨水年份的基础上,应用不同雨水年份出现概率指标,推算出:湘北红壤坡地现今利用状况下,雨水产地表径流过程的年均水土流失量及其养分(有机质、N、P、K)损失量;和可最大开发利用时,可能带来的水土流失与养分损失。提出"利用坡地集雨利用优势,构建与单元生态系统水循环平衡相适应的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通过水平衡生态建设来维系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观点。  相似文献   
2.
湖南亚热带丘岗区稻田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君  刘兰芳  谢小立 《热带地理》2002,22(3):270-274
作为亚热带丘岗区水资源的降雨资源较为丰沛,而且与水稻的生长季比较吻合,但是,降雨在水稻的生长期内分布不均以及降水频率的变率大,使得水稻在生长期内出现水分的盈亏现象,总的来说早稻表现为水分盈余态势,晚稻则表现为水分亏缺态势,特别是8、9月份会严重的水分亏缺,因此,灌溉是必不可少的,灌溉水主要是满足晚稻的生产,占总灌溉水量的71%。  相似文献   
3.
湖南桃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葭  王凯荣  谢小立 《山地学报》2005,23(2):203-208
分析了湖南省桃江县土地资源的自然配置状况和不同坡度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现耕地不断减少、园地萎缩、水面利用不充分、宜耕缓坡地中林地面积过大,是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经济效益对比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影响着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发挥。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以最大纯收入为目标函数,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土地坡度构成为约束条件,对2010年农业土地利用进行了优化配置。优化结果为,粮食作物、其他农作物、园地、渔用水面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9.6%、21.7%、44.9%、60.2%,林地减少了7.6%。农业用地总面积仅比2001年增加0.2%,而农业用地纯收入增长了22.2%。从农林复合经营角度的探讨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农业水问题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君  谢小立 《热带地理》2001,21(1):32-35,80
湖南省雨水丰沛,农业水资源总量完全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支持其持续发展。但时空分布不均带来了一系列水问题:山丘区的季节性干旱和洪灾,平原区的涝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农田水分生产率低以及工业和城市用水压力等。解决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首先是强化雨水资源化过程,加强原有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的修缮和配套建设,努力建设新的农田灌溉设施;改革农业水管理体制和制度,逐步实现农业水管理的“用水有偿化、投资多元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法制化”;另外要立足省情,推进农业科学用水研究,提高水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曾是我国粮食最大生产区域和商品粮的主要提供者。分析表明,21世纪前期,长江流域粮食供求状况总体上仍将是供大于求。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流域粮食生产量比需求量分别多87亿公斤、231亿公斤和330亿公斤。这说明作为一个整体的长江流域的商品粮区域性质不会发生改变,在近二、三十年内仍将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粮食调出区  相似文献   
6.
红壤丘岗缓坡地水资源状况与管理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红壤丘岗缓坡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就整个区域而言,降雨总量能基本满足坡地农业开发的需求。然而,由于结壤区降雨的时空分配不均,土壤结构性差、保水能力弱,季节性干旱缺水将阻碍坡地农业的开发利用。以蓄水引水工程建设为基础,生态节技术与农艺栽培措施相结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持蓄水能力,实施农林草复合经营,提高坡地径流水的积蓄循环利用率,是降低红壤丘岗区季节性干旱危害,促进坡地农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7.
对双季稻田水量转换 10年 (1991~ 2 0 0 0年 )定位观测 ,以及模拟不同水源条件的稻田水管理模式 ,解析田间水量转换的 5年 (1998~ 2 0 0 2年 )实验结果表明 ,稻田不同水管理田间水量转换有明显差异 ,常规管理田间耗水量的分配为 :腾发量占总耗水量 1/ 2 ,翻耕整地占 1/ 6 ,植物构成占 1/ 2 1,田间渗漏占 1/ 14 ,其他环境耗水 (维持 )占 1/ 5。长年水层灌溉田间腾发量和维持性环境耗水量偏大 ;耕灌雨养管理翻耕整地和田间渗漏耗水比例过高。水分生产力 (以年度单位面积上每耗水 1mm的产量计为kg/ (mm·hm2 ·a) ) ,稻谷产量 ,长年水层灌溉与常规管水一致 ,为 6 .6 5kg/ (mm·hm2 ·a) ,耕灌雨养处理较低 ,为 6 .13kg/ (mm·hm2 ·a)。群体光合累积效应处理间差异表现与产量差异表现相同 ,早稻差异很小 ,晚稻差异显著。叶片水分生产效率 ,早稻以水层灌溉最大 ,晚稻是常规管理最大 ,耕灌雨养处理早晚稻都较小。不同生育期这种大小关系也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稻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和养分转换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模拟施肥进步和灌溉模式的定位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结果表明施肥制度和水分管理模式显著地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转化过程和生产效益。单施N的产量效应为4.5 kg/kg,而NP或NPK配施养分总的产量效应分别为8.8 kg/kg和8.0 kg/kg;有机物料循环的增产率为56.8%,在有机物料循环的基础上配施NPK化肥最大的增产率可达到80.1%;化肥应用的进步可使水稻产量增长62.5%或通过施肥实现的水稻产量中由于化肥应用所占的贡献份额为38.4%,有机无机肥配合水稻产量增长80.1%,或通过施肥达到的产量中有机无机肥配合所占的份额为44.4%。本区双季稻年灌溉需水量为5838 m3/hm2,年变异C.V = 8.3%。晚稻灌溉占全年的71%,7~9月是灌溉需水高峰期,占全年灌溉量的68%。生产灌溉效率 (灌溉水量与产量之比):生物量3.67 kg/m3,精谷量1.48 kg/m3。常规管理田间水分分配为:蒸散占1/2,翻耕整地占1/6,植物构成占1/21,田间渗漏占1/14,其它环境耗水 (维持) 占1/5。耕灌雨养管理翻耕整地和田间渗漏比例过高。不同灌溉处理试验表明:双季稻生产的灌溉,以早稻保持水层灌溉,晚稻按需配额灌溉的模式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