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ESDA等方法对2007—2015年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并基于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增大,相对差异略有缩小,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构成。(2)县域经济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两极分化明显。高水平县域零散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东南部和辽中南地区,呈现"T"型空间分布格局,且格局相对稳定;低水平县域在黑龙江中部地区和内蒙古兴安盟地区连片分布,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3)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居民储蓄存款、财政收入及财政支出对县域经济差异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而劳动力投入对县域经济差异具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宜居性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活、安全6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法,对2007-2014年东北地区37个城市的宜居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宜居水平整体偏低,提高速度较慢,但城市间的差异在缩小。②城市宜居水平在空间上形成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双核”分布模式,以及以长春、哈尔滨和大庆为核心“扇叶”分布格局。③各城市间宜居水平存在较弱的空间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逐年增强。④各单项指标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水平的地域分异存在差异,不同城市在不同指标下有其优势与不足。⑤在研究社会经济的影响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发现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市政设施建设投资、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社区服务设施、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性呈正相关,而SO2排放量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国锋 《地理科学》2008,28(3):320-324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动力,解决动力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长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单一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功效,但缺乏系统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分类与综合分析,提出了"合动力网络"的概念,以自组织结构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制度创新动力和文化动力为子系统,初步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并分析了动力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对其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深刻剖析。基于距离平方倒数权重矩阵,检验空间相关性,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总体呈东高西低态势,且不断向内陆地区扩展,大城市水平明显高于中小城市;② 中国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劳动力、投资水平、经济发展、政府能力、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结构均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且经济发展、劳动力与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他几个变量均为负溢出。③ 估计效果最好的SDM模型显示不仅是本地区解释变量,还包括周边地区的相关变量都会影响各城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贾占华  谷国锋 《地理科学》2019,39(4):636-643
构建包括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失衡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ArcGIS 空间分析法对2003~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失衡水平、空间格局及集聚模式进行探究,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普遍处于失衡状态,但失衡水平在不断降低。经济结构失衡水平高值区被低值区包围,在空间上形成典型中心-外围分布模式。 SDM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经济结构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阶段性,2003~2008年,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并表现出负空间溢出效应,而2009~2015年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出现“失衡并增长”。  相似文献   
6.
利用Voronoi图的最邻近性和空心圆特征,结合实际用电需求,通过ArcGIS与Matlab进行迭代模拟分析,得到长春市规划变电站位置,从而为变电站的具体空间落位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姚丽  谷国锋 《地理科学》2014,34(4):464-471
通过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1991~2010年吉林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压力响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991年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生态环境压力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N型)的变化态势;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对生态环境压力具有“正响应”的特征,并且响应度具有逐渐增大的态势;由区域产业活动布局、市场同一度加速导致的生态环境压力增大是引致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对生态环境影响逐渐增加的重要内部因素。最后就如何加速实现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过程并减小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希望对促使二者协调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格局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发展这两个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研究基于两个系统2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法,首先从全国研究尺度上对1991年~2010年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近2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实现了稳定和持续的提高。在省域研究尺度上,对1991年、2001年和2010年31个省级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时序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各省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水平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基于市场潜能的城市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及溢出效应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王雪辉  谷国锋 《地理科学》2017,37(11):1617-1623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定量分析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市场潜能及其空间格局,并根据其强度划分为3个等级市场潜能区,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揭示其空间相关性随地理距离的变化规律。引入市场潜能变量作为测度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指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范围,结果显示:中国市场潜能空间分布呈“中心-外围”结构,具有从沿海向内陆阶梯状递减的趋势;市场潜能的空间自相关性随距离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市场潜能的强度不同,其空间自相关范围也有所差异;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强度随距离增加呈“∽”型趋势变化,中国地级市经济增长的有效溢出范围为200 km以内,市场潜能越高,经济活动空间集聚性越强,溢出范围越大。  相似文献   
10.
外部性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演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周宏浩  谷国锋 《地理研究》2022,41(1):268-285
在全球化、快速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要素流与网络关系构成的“流空间”愈发重要,城市网络结构不断受到冲击与重塑,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凸显,区域空间组织模式及其环境效应已成为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腾讯位置大数据,构建了2015—2018年288个地级以上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城市网络演化格局及其环境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① 中国城市网络联系强度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侧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组成的菱形结构;城市网络密度和关联性逐渐增强,度数和中介中心性呈现多中心和分散化的发展趋势。②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好转,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88.89%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下降,PM2.5、PM10、SO2、CO和NO2年均浓度有所下降,而O3年均浓度有所上升。③ 中国城市网络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城市网络外部性所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网络中节点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的增强,提高了借用规模和借用技术,从而促进环境质量提升。④ 度数中心性提升了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环境质量,减少了PM2.5、PM10、SO2和O3的年均浓度,增加了CO的年均浓度;而中介中心性则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环境质量,降低了NO2的年均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