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王丹  郭泺  赵松婷  吕靓 《山地学报》2015,(2):208-217
以黔东南州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提取该州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对其14 a间耕地、林地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3年,研究区域林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空间变化显示北部、东北部重点退耕还林区林地增加,耕地减少,说明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显著。而南部、东南部非重点退耕还林区林地减少,耕地增加。研究表明,黔东南州在实施生态退耕的同时,毁林毁草开荒、复垦也在同时进行。对坡度25°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在1999—2009年间其变化趋势与黔东南州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相同,在2009—2013年间,坡度25°林地有所增加,耕地减少,说明经过退耕还林和育林之后,林地的减少得到了有效的阻止,并得到了恢复。研究表明,黔东南州陡坡地林地得到了保护和恢复,但是平缓区的林地仍在减少。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并且要加强天然林地和草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以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为数据源,3S为技术手段,对1993-2009年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黔东南州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景观结构破碎化整体上有增加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多样性指数、分维数增大,聚集度、均匀度减小,在空间分布和景观类型上局部变化不同于整体的表现;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增长、政府政策是导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农田开发等人类干扰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将会逐渐突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