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
本研究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并借助GIS、RS技术,利用1986年和2002年两期TM遥感影像,提取获得了1986年和2002年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空间信息,根据分形理论中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的物理意义,揭示了闽江河口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闽江河口的湿地类型具有分形结构.并且由于受到较强的人类活动的干预,湿地斑块的形状较为复杂,且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基于谱间特征与比值型指数的水体影像识别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杨存建等人发现LandsatTM影像水体具有TM2+TM3>TM4+TM5的特征,本文以2000年福州市Landsat-TM为例,分析了水体及其他几类主要地物的光谱特性在影像中的表现特征,发现除水体外,居民地的影像以及山体影像也都具有TM2+TM3>TM4+TM5(即(TM2+TM3)/(TM4+TM5)>1)的特征,但是三者(TM2+TM3)/(TM4+TM5)的比值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辅以适合的阈值(水体(TM2+TM3)/(TM4+TM5)>2.0,TM2>40)可以将水体信息区别于其他背景地物。将该方法在含不同水体类型的福州市Landsat-TM遥感影像上进行实验,表明其可以将水体与全部居民地的阴影和山体阴影有效区分开来;同时可用于快速、简便和准确地提取城市和山区中的湿地水体信息,解决水体提取中难于消除居民地阴影与山体阴影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TM影像的闽江口湿地信息提取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借助GIS和RS技术,利用1986年和2002年两期TM遥感影像,提取获得了这两期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空间信息,根据分形理论中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的物理意义,揭示了闽江河口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986~2002年间,闽江河口区有大量湿地转变为非湿地,总体上看,各湿地类型斑块的形状较为复杂,稳定性差,并且未来有加快演变的趋势.福州市在实施"东扩南进"的城市发展战略过程中对湿地资源的直接占用,是导致闽江口湿地减少,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今后在闽江南、北港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湿地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如何选取有效的指标来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对闽江口鳝鱼滩原生芦苇沼泽湿地以及由其转变的其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弃耕地、池塘养殖地)的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及其2种活性有机碳组分测定含量,结果表明:轻组物质含量和轻组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表现为从芦苇沼泽湿地向滩涂养殖地、草地、撂荒地、水田、池塘养殖地依次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轻组有机碳不同程度减少,且对底层轻组的影响大于表层;天然芦苇沼泽湿地易氧化碳平均含量最高,分别比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撂荒地、池塘养殖地高40.7%、24.1%、82.6%、75.8%、85.7%;同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易氧化碳的不同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芦苇沼泽湿地和滩涂养殖地以低活性有机碳为主,草地中等活性有机碳占有较大比重,水田、撂荒地则以高活性有机碳占优势;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轻组有机碳、易氧化碳及其组分均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