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黄土高原西部土壤蒸发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区内的土壤蒸发状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扰动土土柱内储存水分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不覆盖/覆玉米秸秆/覆卵石三种处理的土壤蒸发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可有效地抑制土壤蒸发;不覆盖处理的土壤蒸发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土壤水分越大,土壤表层保持湿润时间越长,蒸发量越大。在33 d的试验观测期内,三种处理的蒸发动态不同,覆盖处理的土壤蒸发过程没有集中的蒸发高峰期,而不覆盖处理的土壤蒸发过程主要集中在前10 d。土壤累计蒸发量与蒸发时间的回归分析说明,同一时间内各处理的累计蒸发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3.
兰州市南北两山水热条件对侧柏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根系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场所之一,其分布特征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利用程度和适应性。试验采用土钻法研究了兰州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侧柏的根系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对侧柏根系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阴坡根系分布比阳坡深,根系生长量比阳坡大,灌溉区根系分布比无灌溉区深;在无灌溉条件下向阳立地的根系集中分布在20~30 cm土层,向阴立地的根系集中分布在10~30 cm土层;在灌溉条件下向阳立地的根系集中分布在10~40 cm土层,向阴立地的根系集中分布在20~50 cm土层;向阳立地根系生长以Φ<1 mm为主,占所有根量的61.5%。向阴立地根系生长主要以Φ≥3 mm为主,占所有根量的68.5%。  相似文献   
4.
兰州市郊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稳定性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万鹏  李正平  钟芳 《中国沙漠》2006,26(4):569-573
植物群落稳定性是生物本身与其生存环境的一种和谐,通过对南北两山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树种、结构、天然植被的现状研究,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从群落稳定性角度出发,提出了南北两山人工林群落总体布局和现有林地优化改造的思路。兰州南北两山人工林群落的稳定性,应建立于南北两山环境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树种之间一种相互适应的基础上,南北两山近城区及兰州至中川机场绿色通道面山灌溉较好的地段,宜发展乔、灌、草复合群落结构;局部条件优越的台、坪地宜发展以经济林为主的单层乔木林;灌溉条件较差或无灌溉区域宜为灌、草两层群落结构,形成稳定的近自然群落。对适宜区采取科学合理的调控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维持群落的稳定性,降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5.
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农历新年是春节,俗称"过年",在这期间,劳累了一年的人们几乎都忙着办年货、买年画、贴春联,尽情地享受着欢乐,喜迎新春。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起源于"门神"。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节期间贴年画已成为独特的民俗风情。两汉时期就有《荆梦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民间对年画有着  相似文献   
6.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个时候漫步乡野,随处可见那星星点点的娇嫩翠绿,清香光鲜的野菜。只要愿意,荠菜、蒿菜、蕨菜、苜蓿、小野蒜等各种野菜均能采上几把回家入馔,为家里餐桌添加一点新鲜野趣。野菜的吃法很多,可清炒,可煮汤,可做馅,营养丰富,物美价廉。择几片漂在碧绿的汤里,赏心悦目;与鱼虾搭档,则又滋味无穷。荠菜又名地菜,俗称"百岁羹",在春天所有的野  相似文献   
7.
钟芳  柴晓虹  王国基  段争虎 《中国沙漠》2014,34(4):1064-1072
对甘肃省定西市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pH、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全磷(TP)、速效磷(AP)、速效钾(AK)及微生物生物量、呼吸速率、呼吸熵(qCO2)以及微生物熵(qMB)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pH值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0~20 cm土SOC、TN、AN、TP、AP、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及微生物呼吸速率(MR)均为天然植被(CL)下最高,AK为自然恢复(Q)方式下最高,qCO2qMB在人工重建+自然恢复(RZ)方式下最高;20~40 cm土壤的SOC、TN、AN、TP、AP含量变化同0~20 cm,AK、SMBC、SMBN、 qMB及MR在RZ方式下最高;40~60 cm土壤的SOC、TN、AN、APTP含量在CL方式下最高,SMBC、SMBN、 qMB及MR在RZ方式下最高,AK、 qCO2在Q方式下最高。相同植被恢复方式下,随土层深度增加,SOC、TN、AN、TP、AP、AK、SMBC、SMBN含量及qMBMR均逐渐降低,但qCO2逐渐升高(除RZ方式)。不同植被恢复方式,SOC、TN、AN、SMBC、SMBNqMBMRqCO2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降雨量下人工重建林土壤性状及微生物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晓虹  吴永华  钟芳 《中国沙漠》2014,34(6):1576-1583
分析和比较了甘肃省中部典型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量下人工重建林土壤性状及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随降水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升高,pH值变化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均表现为以400 mm降水量为分界线,降水量≥400 mm样地的含量显著高于降水量<400 mm样地(p<0.05);降水量为500 mm样地的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微生物呼吸最高,但土壤微生物呼吸熵为200 mm降水量样地最高;微生物熵变化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降水量梯度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特性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孙宏义  钟芳  李芳  董海涛 《冰川冻土》2012,34(6):1517-1525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 对兰州南北两山砾质红砂土和灰钙土喷播种植的油蒿进行了统计分析评价. 结果显示: 油蒿表现出对兰州南北两山瘠薄土壤非宜林地的广泛适应性. 砾质红砂土生长3 a生油蒿, 水平沟内, 油蒿地茎以5~10 mm为主, 高度以100~160 cm为主, 平均盖度达到90%以上, 密度达到17株·m-2; 人工整地形成的60°以上斜坡, 油蒿地茎以0~5 mm为主, 高度以80~100 cm为主, 平均盖度达到80%, 密度达到30株·m-2; 坡度大于60°天然陡坡面, 油蒿地茎以0~5 mm为主, 高度以20~40 cm为主, 平均盖度达到20%, 密度达到25株·m-2; 45°塌陷缓坡虚方区域, 油蒿地茎以5~10 mm为主, 高度以60~80 cm为主, 平均盖度达到60%, 密度达到43株·m-2. 灰钙土60°人工陡削坡面5 a生油蒿: 油蒿地茎从上坡到下坡, 上坡位地茎小于4 mm, 下坡位地茎接近25 mm, 坡面以地茎4~9 mm为主, 高度以40~80 cm为主. 油蒿盖度上坡位达到40%, 密度达到16株·m-2; 下坡位, 油蒿盖度达到48%, 密度达到12株·m-2. 油蒿在兰州南北两山绿化中, 随土壤水分, 植物盖度和密度的关系表现为: 大的覆盖度以个体大冠幅, 总体密度小为特征; 小的覆盖度以个体小冠幅, 总体密度大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兰州南北两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状态下无法达到城市发展的绿化要求,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针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困境,提出构建“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知识”的决策支持模式。在详细阐述此决策支持模式的基础上,以兰州南北两山作为研究案例,建立了兰州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该系统的试验结果讨论,最终给出兰州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建设的两项用水措施建议,即: ①在多年平均降雨量大于400 mm的区域进行人工集雨;②在多年平均降雨量小于400 mm的区域进行人工灌溉(灌溉量相当于200 mm降雨)。最后结合专家知识形成兰州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图,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