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2.
我队施工的平巷断面为3×3.5m~2,掘进至1315m时,由于受一条与巷道中轴线成35°交角的断层影响,围岩由较坚硬稳定的钙质泥岩变为褶皱严重、风化强烈的千枚岩.岩体松软破碎,断层面上有0.4—0.6m~3/  相似文献   
3.
钟鹏如 《探矿工程》1986,(5):59-62,56
地质普查找矿过程中,利用坑道探矿也是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地下坑道,对金属矿的初查、详查及其他矿种的开发勘探,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探矿坑道,充分发挥探矿坑道的作用,提高地下坑道的利用率,便成了地质勘探设计和坑探施工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坑道掘进过程中,碰到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层是常有的事。当然,也有多种掘进方法和技术手段可以通过这种地层。问题是在不同的探矿阶段,坑道的使用目的和价值有所不同。就是碰到同一破碎带,其处理方法也会因探矿阶段的要求不同  相似文献   
4.
一、施工组织及装备进择根据地质普查坑道浅、断面小的特点,组建一支精明能干、编制为5—7人的掘进班组,其中事务员1人、凿岩工2—3人、爆破工1人,机械维修工1人。配套设备有:YO-18型小型风动凿岩机2台(备用1台);HP-1.2/4型滑片式柴油压风机1台;NR-200型内燃通凤机1台,2.5V背负式矿灯4盏;胶轮板车1辆。  相似文献   
5.
主动加热光纤法(AHFO)可实现土体原位含水率的分布式测量,但受场地复杂环境的影响,现有含水率计算模型解译获得的测试结果容易发生较大误差。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土体干密度对AHFO法含水率计算的影响,并将支持向量回归(SVR)算法引入含水率的计算模型中,与传统计算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土体干密度是影响含水率计算模型精度的重要因素,干密度波动越大则传统计算模型的计算误差也越大,土体较高含水率下会降低计算模型的敏感性;与传统的含水率计算模型相比,考虑干密度影响的径向基核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建议在含水率AHFO法的测试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一般中型坑道断面都比地质探矿坑道大2~3倍。在这种断面的独头巷道中,组织快速掘进必须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施工条件,结合客观的工程地质条件,才能设计出一种合理的快速施工方案。在施工中还须密切注意施工方案的准确性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并作出必要的调整,以实现预期的掘进计划。  相似文献   
8.
钟鹏如 《探矿工程》1995,(1):49-52,20
对光面爆破参数的设计,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在实际施工中采用近似理论计算与工程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可取得更高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伍先福  黄骁  钟鹏 《地理科学》2021,41(11):1969-1979
利用2013—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新基建”发展水平及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发现:中国“新基建”及其三大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偏低,其中以“创新基建”发展水平最低;总体看,各省(市、区)的“新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未达到良性耦合状态,且其失调风险趋于扩大;历年各省(市、区)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高者恒高、低者恒低”的锁定效应,并在数量分布上呈耦合水平两头区域少而中间区域多的“橄榄”形结构,且多数区域的“新基建”领先于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子系统来看,“信息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发展的锁定效应最强,“融合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发展突破了“橄榄”形结构,“创新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水平相对最低,而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强省的3类耦合协调发展均具辐射引领效应。实证检验发现,除自身因素驱动效应外,经济集聚、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市场化程度等能不同程度促进“新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葛云峰  周婷  霍少磊  夏丁  胡勇  钟鹏  张莉 《地球科学》2019,44(11):3939-3949
高速远程滑坡往往引发灾难性事故,开展运动堆积过程定量研究,对于探究滑坡发生机理及预测致灾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室内物理模型试验,通过PIV技术分析高速摄像机在试验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获取了运动过程中滑体颗粒的水平速度、竖直速度与位移等运动参数.从滑体颗粒群和不同位置处单体颗粒角度,分析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滑体颗粒前端出现高速区,该高速区随着滑坡停止具有一定的保持性.颗粒间存在明显的碰撞现象;(2)从不同位置单体颗粒来看,前部颗粒位移量最大,速度波动频繁,碰撞频次最高,能量多次补充;中部颗粒位移量其次,速度有波动过程,但不及前部频繁;后部颗粒位移量最小,速度基本呈递降趋势,能量逐渐减小.结合重庆鸡尾山滑坡以及Black Rapids Glacier滑坡实例分析,揭示了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堆积过程中滑体颗粒间存在碰撞及能量传递现象,从而进一步探究高速远程滑坡形成机制,在监测预防、灾害治理等方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