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格尔木井水温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了格尔木井水温动态观测的环境与条件,在研究正常动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水温异常的映震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短临地震趋势预测。探讨了水温异常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地震台技术     
地震台技术刁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发展局,北京,100724)张军华王永刚(石油大学石油资源科学系系,山东东营,257062)人工地震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地壳有较高的分辨率,但由于爆破能量的限制,它能提供的地幔及外核与内核的信息是有限的,这时...  相似文献   
3.
微轻子方法     
微轻子方法刁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发展局,北京,100724)张军华王永刚(石油大学,东营,257026)微轻子(microlepton),如ε,τ,μ,γ,其大小只有10-39m,宇宙间广泛存在着该物质。当压力p,温度T,摩擦力f变化时,微轻...  相似文献   
4.
大通河盆地二叠系沉积相及铜矿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通河盆地为一上古生代—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沉积持续时间长,后期构造作用强烈。通过对盆地内二叠系沉积相及铜矿化特征分析,认为铜矿化物质来源于北祁连古陆核,经剥蚀—沉积形成了含铜二叠系陆相杂色砂岩,后期断裂构造及热液活动更加强化了铜矿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海洋动力学角度,概述了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南海分支的主要入流和出流通道—吕宋海峡和卡里马塔海峡的研究现状。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南海分支是太平洋、南海和印度尼西亚海域进行水体和热盐交换的传输带,对西太平洋、南海、印尼海和东印度洋的环流系统有重要影响。吕宋海峡水交换和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都呈现冬季大夏季小的季节变化特征,对维持南海的物质、能量和动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太平洋通过吕宋海峡向南海输运水体和热盐,并传递ENSO等气候信号,对南海的环流、水体和海洋环境都产生重要影响。卡里马塔海峡向印度尼西亚海区的水体和热盐输运对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有重要意义。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南海分支和印尼贯穿流的年际变化趋势呈反位相,两者相互调制相互影响,维持了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间的平衡关系,对全球大洋环流的结构和长期的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印度尼西亚海域潮波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ROMS模式构建了模拟区域为(15.52°S-7.13°N,110.39°~134.15°E)水平分辨率为2′的潮波数值模式,分别模拟了印尼海域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模拟结果与29个卫星高度计交叠点上的调和常数进行比较,符合较好。M2分潮的振幅均方根差为3.4cm,迟角均方根差为5.9°;S2分潮的振幅均方根差为1.7cm,迟角均方根差为6.3°;K1分潮振幅均方根差为1.1cm,迟角均方根差为5.8°;O1分潮振幅均方根差为1.2cm,迟角均方根差为4.4°。M2、S2、K1、O1分潮向量均方根差分别为3.8cm、2.4cm、1.9cm和1.3cm,模拟结果的相对偏差在10%左右。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印尼海域的潮汐特征及潮能传播规律,结果显示:爪哇海以外的印尼海域主要为不规则半日潮区;全日潮潮能主要由太平洋传入印尼海域,而半日潮潮能则是从印度洋传入印尼海域。  相似文献   
7.
化学还原-稳定化联合修复铬污染场地土壤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六价铬是国际公认的47种最危险废物之一,研究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济南市某典型铬污染场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化学还原+固化稳定"的修复治理思路,针对修复剂类型、投加比、反应时间、还原效率、修复成本和环境效应等因素,确定了该修复工艺的最佳条件,并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Cr(Ⅵ)的最佳修复条件为:以氯化亚铁作为化学还原剂,其投加比为5倍的理论投料比,还原时间为2天;以钙镁磷肥作为稳定剂,其投加比为10%(换算成钙镁磷肥与总铬的质量比为72∶1)。采用以上条件修复铬污染土壤,总铬的生物可利用系数由0.4398降低至0.0017,修复后的土壤Cr(Ⅵ)含量介于0.315~0.501mg/kg,Cr(Ⅵ)被还原率大于99.5%。该结果可为土壤修复和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9.
为研究江苏近海海域风暴潮的特性以及为该海域风暴潮增水变化机理及后报做铺垫,本文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海洋模式和Jelesnianski圆形台风风场模型,建立了江苏近海风暴潮数值模型,并对江苏近海的天文潮以及1109号台风和1210号台风引起的风暴潮进行模拟。结合验潮站水位观测,研究了连云港站和吕泗站的天文潮和风暴潮增水过程。我们将风暴潮与天文潮非线性作用下的风暴潮增水和纯风暴潮增水过程进行对比,讨论了天文潮与1109号和1210号台风风暴潮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引起的增水特征。结果均表明,在天文潮高潮时,天文潮和风暴潮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可以抑制增水,在天文潮低潮时,天文潮和风暴潮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有利于增水。除了气象因子以及天文潮和风暴潮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外,该海区的地理环境也对台风风暴潮增水产生影响。因此对江苏近海的海岸线变化和浅滩地形变化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海岸线变化对该海域的风暴潮增水影响较小,江苏沿海岸线的向外推移使得江苏海域风暴潮的增水略微上涨,而本文所设计的地形的变化对风暴潮增水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HJ地区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典型的巨厚黄土塬区,一直是中生界石油勘探的热点地区.但地表条件复杂多变、静校正问题突出、干扰波类型多、信噪比低的问题仍然是制约该区地震资料品质的难点.本文从综合静校正、叠前保幅去噪及共反射面元叠加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总结出一套逐步解决低信噪比问题的处理思路.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实现了古地貌刻画、小幅度构造识别、含油砂体地震预测的目标,为中生界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