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面临资源和制度的双重约束。从城市化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考虑,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必须树立城乡协调、可持续和低成本三大目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市体系由市场力量决定。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应该引导城市群的有序发展,加强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重视城市外围地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陈波翀  郝寿义  杨兴宪 《地理学报》2004,59(6):1068-1075
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始于1996年,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是其基本特征。集聚和扩散是流的两种基本运动形态,属于城市化动力的核心表现形态。作者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决策模型,解释了政府主导条件下、改革开放以来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的差异,认为城市化快速发展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数量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主要由第三产业推动的观点。根据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差额,粗略估计了封闭条件下中国的工业产值,并计算了国际贸易对城市化水平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将有助于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郝寿义 《今日国土》2014,(2):20-20,22
今年的主题是“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我主要讲两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城镇化是一篇大文章,这个问题很复杂,不仅对中国如此,在全球也是一个大的复杂问题。我们曾做过一个分析,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在进行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其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有几十万人从农民变为市民,而在美国和日本,其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大约有几百万人由农民变为市民,但在中国,城市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学并未圆满解决经济区域形成的理论机理问题.而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区域形成的关键步骤,其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对经济区域的形成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从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到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几乎所有学者将研究前提锁定为均质空间.这一假定使经济活动的聚集地点呈现随机性和巨大的偶然性.对C-P模型进行扩展后可以发现,多产业情况下,产业间相对分散,产业内高度集中,且产业间空间距离由它们的联系紧密度决定,经济功能区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