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用随机介质模型方法描述孔洞型油气储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洞型储集层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在空间分布上变化剧烈,规律性差,其地球物理参数(如速度、密度、弹性参数等)在空间上的变化很难用传统的层状介质模型进行刻画.本文借助随机模型方法,研究孔洞型储层中不同孔洞尺度、分布密度与模型参数的关系,建立反映实际孔洞油气储层介质地球物理参数空间分布统计特征的随机介质模型,以更方便地对孔洞型油气储层进行描述,并为碳酸盐岩孔洞型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建立海洋界面测量学这一新学科支的背景,对海洋界面测量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同时论述了它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并由此对海洋测量学乃至整个测量学做了进一步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从快速 Hartley变换 (FHT)基本概念入手 ,给出了 Hotine核在平面近似、球面近似、Molodenskii近似下的反演模型。另对 FHT处理中所需的坐标转换以及边缘效应等问题加以讨论。同时 ,为了改善长波特性的重力场信息 ,利用 M阶次的参考重力场对上述 Molo-denskii模型进行了改化。  相似文献   
4.
针对海上风电整机系统,建立了一体化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在模拟过程中,采用浸入边界法解决风机叶片旋转引起的静动干涉问题,利用改进的守恒式 level set(简称 ICLS)方法捕捉海浪自由面,并使用交错迭代法求解流固耦合方程。通过构建 “风机—塔架—基础”一体化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在一次仿真计算中实现海上风电整机系统的全过程数值模拟,准确求解多荷载耦合作用下“风机—塔架—基础”的整体结构动力响应。以某单桩式海上风电工程为例,验证了本方法能够实现对海上风电整体系统的一体化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朗格缪尔模型、菲克第二扩散定律和达西定律,综合考虑重力和气体压缩效应的影响,推导出描述煤层气和水渗流规律的基本偏微分方程组(并给出定解条件),且利用有限差分法对该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模拟煤层气水平井的生产动态。通过对比是否考虑非稳态扩散和气体压缩效应时不同裂隙渗透率下的产气动态可知,忽略非稳态扩散和压缩效应,将人为缩短达到气体峰值产量的时间,增大产气峰值;将降低气体膨胀能,低估气井后期产能。煤岩裂隙渗透率越高,气井产能受渗透率回归效应影响越大,峰值产量的持续时间越短且产量下降速度快。因此在煤层气藏开采过程中,应根据气井的产气动态调整井底流压,建立合理的储层压力系统,以降低渗透率回归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卫星测高数据处理中网距的选取、数据点的图形结构、网格算子等三个方面加以讨论,提出了频域中数据网格化的方法,最后利用两个周期的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了一些卫星测高数据网格化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资料,从快速Hartley变换(FHT)基本概念入手,给出了Hotine公式在平面近似、球面近似、Molodenskii近似下,反演中国近海海洋重力的数学模型。另对FHT处理中所需的坐标转换以及边缘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为了改善长波特性的重力场信息,引入了M阶次的OSU91A参考重力场对上述Molodenskii模型进行了改化。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点邻域、断面及区域瞬时海面数学模型的建立。根据潮汐传播特性的不同假设,详细研究了线性内插法、调和常数法、最小二乘拟合内插法等瞬时海面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9.
10.
2014年5月15日~9月1日期间,已建成的贵广铁路甘棠江特大桥19号墩基础产生了50.6~52.2 mm的异常下沉,20号墩基础产生了12.4~16.3 mm的异常下沉。现场补充完成了机动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工作。分析认为在多年强降雨条件下,深覆盖型岩溶强烈发育区的岩溶水水位波动产生潜蚀引起的岩溶塌陷,是导致该桥19、20号墩(采用摩擦桩基础,桩长约20 m)产生异常沉降的主要原因。对19、20号桥墩基底采取端承桩基础补强后,经过近2年的沉降观测,没有再发生异常沉降。文章认为在类似深覆盖型岩溶强烈发育区实施桥梁工程时,原则上应采用置于完整基岩内的端承桩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