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田七也称三七,是一种名贵的稀有药材,根、茎、叶各具有独特的功效,我国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均有种植。茂名市在60年代中期至7C年代开始试种,助年代至90年代大面积生产,本市北部及东北部山区,约占种植面积95%。1986年至1991年,本市的田七生产已由92公顷扩展到258.6公顷,增加了1.8倍多。生产实践证明,发展田七生产,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本市种植田七历年平均每公顷产值达230355元。信宜县大成镇北梭管理区农民苏灿章,1985年至1991年,收获田七0.95公顷,折合人民币24.2万元,年平均收入3.46万元。因此,种植田七,是山…  相似文献   
2.
2010年6月24~28日广东省出现大范围的连日暴雨,由于应用多家数值预报模式对东莞地区在该次强降水过程进行的精细化预报结论(降水强度、出现时段、过程结束日等)与实况出现较大的偏差,社会服务效果极不理想。利用日本、欧洲数值预报模式,结合实时环流形势、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及自动站资料,回头跟踪该次连日暴雨的预报与实况的偏差,进一步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产品模式与实况误差较大是导致偏差的基本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初期暴雨漏报,主要是对高空江淮气旋涡诱发西风低槽移入华南,触发近地层中尺度辐合对流发展,具有突发性和区域性的认识不够;而空报则是对在夹长的低槽区内,水汽汇集抬升辐合区域的分析不细致;中期降水量级偏大主要是由于对降水持续时间及副高加强西伸的动力抬升作用考虑不周。并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东莞市草温与地温、气温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东莞站2007年8月~2008年7月的草温与地温、气温同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在不同下垫面环境下草温与地温、气温的差异。分析表明:年平均草温地温气温;极端最高温度中,地温草温气温;极端最低温度中,草温地温气温;草温的日变化幅度和年变化幅度最大,地温次之,气温最小。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地面不同高度、不同下垫面的差异以及传感器的安装等。  相似文献   
4.
利用东莞市新、旧站点搬迁前后3个月人工对比观测的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差值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并对观测环境变迁引起观测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站点搬迁造成观测环境变化大,常规观测要素气温、湿度、风、降水等差异较明显,新站比旧站气温低、湿度高、风速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地理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城区的热岛效应与城郊的绿地降温增湿作用是造成气温、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观测环境周围是否有建筑群阻挡是造成风速、风向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茂名市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6,他引:7  
利用茂名1971~2004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其降水、气温的年、季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近30多年来,茂名的年降水以年际波动为主,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变化有升有降,可能是其原因所在。年气温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年气温每年上升0.03℃,春、夏、秋、冬季气温的普遍上升,导致了全年气温的明显上升。气候变化导致了台风连续登陆茂名,高温天气连连刷新纪录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严重影响茂名水果生产及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三个连续性台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榴莲”、“尤特”、“玉兔”三个台风前后相隔不到4天、20天在同一月份相继登陆广东沿海,且均严重影响粤西地区,在历史同期是首例。本文从有利台风形成、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制约台风移向的有利环境场演变和台风登陆带来茂名地区风雨分布悬殊特点进行分析,为探讨热带气旋预报累积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7.
利用NECP/NCRE再分析资料、雷达观测及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11年7月中旬东莞两轮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范围强降水过程是在西南季风爆发、ITCZ北抬与高空东亚大槽南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而东莞地区两轮强降水是低层区域切变辐合发展及移动触发的。  相似文献   
8.
东莞市高温天气特征及高温预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劲梅  鄢俊一 《气象科技》2008,36(6):755-759
利用差值分析方法对东莞市气象观测站搬迁前后气温同步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站点搬迁后高温日进行订正,探讨1971年以来东莞市高温天气变化趋势特征;同时利用东莞市高密度自动站气温监测资料对2007年7~8月该市罕见持续长时间高温天气的时间、空间分布进行细化分析;利用单站气象要素剖面曲线演变特征及一些预报经验探讨该站高温预报、预警一些指标,分析表明:旧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比新站高0.83℃、月极端最高气温比新站高,订正新站高温日后,夏季高温日从1971年以来几乎以每10年增加1倍的速度递增;东莞市高温分布有区域小尺度特征,有4个较为明显的高温中心区;单站剖面曲线的演变对本地高温预报、预警有较大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9.
In this study, we assess the prediction for May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SC) by using the NCEP CFSv2 outpu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FSv2 is able to depict the climatology of May rainfall and associated circulations. However, the model has a poor skill in predicting interannual variation due to its poor performance in capturing related anomalous circulations. In observation, the above-normal SC rainfall is associated with two anomalous anticyclones over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and northeastern China, respectively, with a low-pressure convergence in between. In the CFSv2, however, the anomalous circulations exhibit the patterns in response to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demonstrating that the model overestim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y SC rainfall and the ENSO. Because of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May over SC is more complex, so the prediction for May SC rainfall is more challenging. 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 a dynamic-statistical forecast model for May SC rainfall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rainfall and large-scale ocean-atmosphere variables in the CFSv2.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s) in the northeastern Pacific and the central-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nd the 500-hPa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over western Siberia in previous April, which exert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C rainfall in May, are chosen as predictors. Furthermor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is employed between the predictors obtained from the CFSv2 and observed May SC rainfall. Both cross validation and independent test show that the hybrid model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odel''s skill in predicting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May SC rainfall by two months in advance.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FNL资料、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20年5月31日发生在珠三角地区且预报偏差较大的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生成环境条件、触发机制以及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过程是在高层辐散、中层弱波动过境、低层西南季风的有利天气背景下,由弱冷空气南下渗透,形成长时间维持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不断触发对流造成的.西南季风气流的风速脉动为对流提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使对流不断发展增强.强降雨过程以低质心的暖云降水为主,强降雨后期东莞出现嵌有气旋式切变的强对流单体和较长生命史的弱HP型超级单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