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61~2000年克拉玛依的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高温日数等资料,对克拉玛依近40年的气温变化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杨建成 《甘肃地质》1996,5(2):91-95
王家山煤矿断层密集,地裂缝发育,采空塌陷严重,这三者构成严重的地质灾害链。地裂缝的形成和发展,使矿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从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新构造运动是动态的地质背景,黄土的特殊物理力学性质是静态的地质基础,人为的采空塌陷是地裂缝群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杨建成 《甘肃地质》1995,4(2):94-96
华亭煤田属华北聚煤区,复式向构造形态。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总的规律是东厚西薄,局部分叉尖灭。根据同沉积作用和山字型构造体系及复合构造的原理,浅析了该煤田的构造形态及煤层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08年克拉玛依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高度场资料,分析克拉玛依高温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克拉玛依高温日年平均为28.4 d,各年日数变化波动很大,最多年份达49 d,最少年份为11 d.持续高温过程年平均4.3次.高温日、持续高温过程主要集中在6-8月.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高温天气的频次明显增多且强度增强.研究显示,克拉玛依持续高温天气的发生与伊朗高压东北上及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有密切关系.持续高温天气过程500 hPa高度场主要表现为三种环流类型:北支锋区偏北型环流,多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天气过程.二槽二脊型,多产生极端最高气温大于40℃的持续高温天气过程.二槽一脊型环流,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5.
从系统的角度考察地质灾害,可以将其看成一个地质系统。据水桶理论,系统的功能水平取决于系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地质灾害体的致灾也符合此规律。从此种观点出发,笔者构建了一个易于理解、易于操作、可量化的地质灾害概念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了适用性说明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对于地质灾害依易发性区划,笔者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拟构建一个易于理解、易于操作、量化相对较好的地质灾害概念模型。模型的综合分值选用了突出极值的内梅罗指数计算,最终用地质灾害发育面积密度进行区划效果评价。本篇文章以福建省霞浦县的工作为例对该模型进行应用,通过对模型各因素评价打分,划分出地质灾害的4级分区,为霞浦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模型应用过程直观地展示了模型的评价效果受因素选用、因素权重影响较大,模型本身的结构使其更适合于评价灾害点密度大,规模小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FLAC3D在隧道初期支护与原岩条件的"耦合"问题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施工过程联拱隧道围岩一支护结构体系的力学响应,并优化施工工序,以便在实际施工中根据具体情况和经济、技术水平调整施工步骤,对联拱隧道支护设计进行了三维模型分析。用FLAC^3D对双联拱隧道网喷混凝土初期支护设计,进行了力学响应动态分析模拟,分析了岩体支护前后围岩的变形及应力状态,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初期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做出综合评判,得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结论,用以指导襄十高速公路双联拱隧道的施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4~2022年获取的12期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和矿区修复前后3期无人机影像,对其进行配准、融合、镶嵌等一系列处理后,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研究区域图斑变化信息,用以监测评价谭家山煤矿区经水资源破坏治理、地形地貌景观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修复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和治理效果。所提取信息能很好地反映煤矿区自2020年工程修复开始至2022年结束的全过程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并清晰显示修复后的谭家山煤矿区基本实现水系联通与恢复、裸露山体复绿、土地资源恢复提质,修复区人居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提出采用多源、长时序遥感影像分析矿区变化情况,结果客观、准确,可为矿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监测监管提供参考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长沙市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质条件脆弱、土质疏松,土体在施工和降雨作用下极易固结压实,造成地面形变,威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稳定。地面沉降是长沙市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监测长沙市近几年的地面沉降情况,本文使用MCTSB-InSAR方法,利用151景Sentinel-1SAR影像数据,获取了长沙市主城区2015—2021年的地面沉降结果。经分析发现,最大累计沉降量约为250 mm,最大沉降速率约为80 mm/a,绝大部分区域平均沉降速率在30 mm/a以下;长沙市整体稳定,局部有不均匀沉降发生,沉降区域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外围,主要由工程施工引起。  相似文献   
10.
桂林地区岩溶水中Ba元素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宁霞  王增银  杨建成 《中国岩溶》2004,23(4):317-321
钡是岩石圈上部最丰富的微量元素之一,与镁、钙、锶同属碱土金属族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接近,但在不同的岩石中它们的含量却有显著区别,所以不同类型岩溶水Ba2+含量有较大差别。对桂林地区不同类型岩溶水Ba2+含量分析,可以发现如下一些特点: 桂林地区各种岩溶水中的Ba2+浓度普遍不高,其浓度介于4. 08× 10- 6~ 28. 12× 10- 6 g /l之间。Ba2+ 浓度随着Sr2+和Ca2+浓度增大而减小,随着Mg2+浓度增大而增大。不同岩层地下水的Ba2+浓度有明显差别,灰岩表层岩溶带水中Ba2+浓度明显低于白云岩表层岩溶带水中的Ba2+浓度;三条地下河中,毛村地下河的Ba2+浓度最高,其次为浪石地下河,最后是丫吉地下河。可见,钡在河水中的含量与其补给径流区的岩石组分有关,是较好的天然示踪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