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16篇
  202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文从雷暴大风形成的物理因子入手,对"7.25"雷暴大风形成的环流形势、能量、层结特征、数值预报产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各因子在大风发生前均有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2.
段修荣 《四川气象》2003,23(3):15-18
利用VB6.0编程建立一应用程序,用于Ecmwf数值预报产品变量的计算,程序在micaps系统中自动运行,输出结果定义成综合图后展现在micaps平台上,供预报员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四川地区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2019年5~9月短时强降水事件24h累计降水量、频次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短时强降水事件发生的频次、极值分布及其与地形、海拔高度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平均24h累计降雨量基本在50mm以上,盆地东北部、西南部、南部及阿坝州东部甚至超过100mm,最大值出现在广安,达175mm。四川地区短时强降水事件开始时间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V”型结构的夜间峰值位相,事件持续时段多为傍晚至凌晨,时长可达10h以上,最长甚至可持续22h。在强降水事件极值的日变化上,极大值频次和降水量呈单峰结构,在03时达到最大,其后逐渐减小至15时达到谷值,而后再次增大;降水强度呈弱双峰结构,分别在04时和16时达到谷值,13时和18时达到峰值,其日变化呈“增-减-增-减”的特征。四川短时强降水事件与复杂地形有密切的关系,5~6月事件活跃区在四川盆地中部,7月在盆地西部的龙门山脉一带,8月在雅安、乐山附近,9月在盆地北部且频次明显减少;短时强降水事件的最大小时雨强可达80mm以上,出现在7~8月的盆地西部龙门山一带和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事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发生频次和日数逐渐减少,海拔2000m以上地区基本无强降水发生日出现( 峨眉山气象站例外)。   相似文献   
4.
自贡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自贡市1955~2006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计距平、Mann-Kendall等方法,研究了自贡市近52年来气温、降水的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2年来,自贡年平均气温略上升,年降水量略减少。秋季气候表现为明显的暖干趋势,春季气候则具有明显的变湿趋势。近10年来自贡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VB6.0开发语言编程,建立了地市级中长期天气预报服务业务平台,该平台实现了实时资料的自动采集、历史资料的快速查询以及中长期天气预报的人机交互分析等功能,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在中长期预报和气象服务工作中的手工操作问题,能满足各用户对中长期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6.
段修荣 《四川气象》1997,17(3):22-24
对1992年5月1日发生在荣县地区的一次强对流风雹灾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5·01”过程是在500hPa高原波动和700hPa位于河套到汉中一带伴有弱降温的东北气流的触发作用下,促使盆地内不稳定能量爆发释放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段修荣  刘菊 《四川气象》2002,22(4):17-18
本文在Micaps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从影响系统、能量和水汽条件等几方面对“8.09”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对转折过程的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T213和Hlafs对暴雨形成的动力条件、能量变化、水汽输送以及过程降水量均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Micaps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从影响系统、能量和水汽条件等几方面对"8.09"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对转折过程的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T213和Hlafs对暴雨形成的动力条件、能量变化、水汽输送以及过程降水量均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
利用VB6.0编程建立一应用程序,用于Ecmwf数值预报产品变量的计算,程序在micaps系统中自动运行,输出结果定义成综合图后展现在micaps平台上,供预报员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10.
段修荣 《四川气象》2002,22(1):16-18
本文从雷县大风形成的物理因子入手,对“7.25”雷暴大风形成的环流形势、能量、层结构特征、数值预报产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各因子在大风发生前均有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