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应用实况和客观资料对遂宁市"7·16" 区域性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暖气流的辐合、低空急流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地面热低压边缘的相对冷暖空气交汇的锋区是此次强降水的触发因子,高能、高湿是这次强降水的物理条件.雷达回波产品在短临预报中的跟踪运用,为强降水的形成、开始、落区、移动和结束预报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使这次强降水过程预报服务信息能更有效、及时的传达给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最大限度减轻强降水天气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配电导线的状态对用电需要和用电安全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当配电导线处于断股状态时,将可能导致严重用电事故.传统断股检视方法常依赖于人工,费时费力.为此,本文设计与研发了一套基于无人机影像的配电导线断股缺陷实时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无人机获取配电导线影像,通过WiFi和WinSock机制完成影像数据传输;采用FCN网络而对获取的影像进行图像分割,仅保留导线信息.针对断股导线特有的图像特征,采用滑动窗口思想,沿导线轴向方向提取窗口内的图像特征参数,查找异常特征参数窗口,从而实现断股导向的自动检测.最后基于实测数据对系统的实验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数据传输保持稳定、配电导线断股智能识别准确性高,所设计和研制的系统对配电导线安全检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广州为研究区域,选取72景具有两种极化模式(VV&VH)数据的Sentinel-1A卫星影像,获取区域内的永久性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PS)和分布式散射体(Distributed Scatterer,DS),并结合Landsat-8卫星影像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结果,研究广州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PS点、DS点分布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广州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存在差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且相差较大;(2)PS点和DS点在人工建筑物密集的建筑用地分布密集,在植被覆盖的区域分布稀疏,可以通过这一特点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初步确定并对土地类型分类结果是否正确进行判定;(3)采用VV极化模式数据的实验结果要优于采用VH极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鲁智帅  谢庆宾  张津宁  祁利祺  许涛  陈佳  相泓含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20-2023030020
博格达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之间的关键部位,是研究盆山关系的重点区域。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的构造演化与沉积时空演变关系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勘测、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实验和地震资料解析等方法,针对博格达山北缘东、西部两条剖面—大龙口剖面和井井子沟剖面开展研究,分析其沉积类型和演变过程,解析盆山构造变形和发育特征,探讨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瓜德鲁普统乌拉泊组为湖成三角洲相,井井子沟组至红雁池组为湖泊相,乐平统泉子街组为冲积扇—河流相沉积,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为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研究区可分为两个主要构造层,下构造层以伸展断陷为主要结构,上构造层以前陆冲断为主要构造变形;多期构造活动控制瓜德鲁普统、乐平统沉积演化过程,在挤压构造背景下,瓜德鲁普统的湖泊相转变为乐平统冲积扇—河流相沉积,晚期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区域进入准平原化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5.

故障1进入Notes点击主界面的“邮件”时,出现“TheremoteserverisnotaknownTCP/IPhost”的错误信息。

  相似文献   
6.
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进展:概念、理论框架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适应性研究旨在通过主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以削减其负面影响并改善适应能力,是实现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目前对适应性理论体系缺乏统一认识和系统梳理,论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文献总结,从概念内涵、理论框架和方法对适应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适应性研究的科学范式。研究发现:① 学术界对适应性概念的理解并未达成科学共识,阻碍了通用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② 现有适应性分析框架多是基于全球变化领域理论框架基础的延伸和修订。③ 适应性研究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以借用脆弱性、恢复力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为主。因此,统一的适应性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亟需加强,而国外既有积累的理论经验并不通用,中国化的适应性分析框架、方法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应强化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综合”的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注重多尺度结合的适应性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7.
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引起的雾霾天气既与本地污染物排放密切有关,也受局地特殊的风场影响.本文以武汉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长江沿岸的江陆风环流、东湖沿岸湖陆风环流的形成与转化特征,发现江风、湖风开始时间均为07:00-08:00,一年中最大风速均能达到2 m/s左右,而春夏季江风的持续时间高于秋冬季,夏季湖风的持续时间高于春季.同时发现区域附近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湿度变化趋势大体上跟温度变化趋势相反,且温度对相对湿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延迟时间大约为1 h.  相似文献   
8.
应用NASA MERRA再分析资料对一次高原切变线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佳  李国平 《气象科学》2018,38(3):320-330
利用2016年6月29—30日地面及高空常规观测资料、CMORPH融合降水资料以及时空分辨率较高的NASA MERRA 0.625°×0.5°逐3 h再分析资料,对一次高原切变线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运用广义位温、广义湿位涡和涡生参数等诊断量对切变线系统的生成及其降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义位温等值线梯度大值区与大气水汽的聚集区相对应。切变线降水的发生、发展与广义湿位涡的分布及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大气广义湿位涡的正异常大值对降水发生有一定关联。广义湿位涡正负异常值之间的零线可较好表征高原切变线的位置。广义湿位涡中心强度对切变线生成与发展有一定指示意义。涡生参数可作为高原切变线生成和加强的一个明显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1~2017年遂宁市主城区气温观测资料、MODIS卫星遥感资料,Landsat TM影像资料,结合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对遂宁市主城区城市热岛效应进行评估,得到以下结论:气象观测资料显示遂宁市主城区存在城市热岛效应,且从2011~2016年,其热岛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遂宁主城区夏季热岛强度最强,春季次之。基于MODIS卫星资料分析得到:2011~2014年,遂宁主城区的城市热岛范围逐渐扩大;强热岛和极强热岛主要集中市中心,2016年到2017年,城市热岛出现了一定的缓解,强热岛和极强热岛被消除。2017年极端高温下的遂宁市主城区城市热岛效应比2006年的弱。海绵城市建设增加了遂宁市主城区绿地面积、水域面积、改变了城市路面、合理规划了城市建设,使遂宁市主城区热岛效应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相似文献   
10.
适应能力及其评估框架为农户生计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在干旱环境背景下,借鉴农户可持续生计和适应能力相关理论,探讨民勤绿洲地区农户适应能力及适应行为。按照适应能力评估框架,构建农户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和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在农户适应行为分类的基础上,测量不同适应类型农户的适应能力,分析影响农户适应类型的因素。结果表明:①从农户的适应行为来看,积极主动的适应行为选择较多,减少消费、参加社会保险等适应行为选择较少;农户适应类型中,综合适应型的比重最大,被动适应型最小。②农户的适应能力方面,各维度整体分布较为均衡,但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存在显著分异,而物质能力、金融能力、劳动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均衡;不同农户适应类型中,综合适应型农户适应能力更稳定,务工主导型和被动适应型的稳定性较差。在适应能力六大维度中,物质能力在六大农户适应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自然能力最小。③家庭物质资产、非农就业比重、社会网络、人均“退还关压”面积、受教育程度等适应能力指标对农户的适应行为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