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8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慕玲  蒋锦昌 《地震学报》1988,10(4):415-422
本文比较研究了小白鼠对主峰频率200Hz的前兆性轰隆声和对粉红噪声的记忆反应。结果表明,小白鼠不仅能对这种地声信号产生明显的记忆反应,而且受训鼠对这种地声信号敏感性显著增高。 1.地声组(Gs.G.)和噪声组(N.G.)穿门反应的时间-强度曲线(TIC)都近似指数衰减。在1——5s內(SPL 10dB)的峰值强度分别为0.71和0.40。对照观察(Con.)的TIC近似随机事件的正态分布,1——5s內的反应强度仅为0.13,11——15s內的峰值强度为0.32。 2.地声组对10dB的地声信号穿门反应的潜伏期为2.450.5s,即比噪声组平均短0.86s;对10——30dB的地声信号穿门反应的潜伏期比噪声组约短2s。 3.地声组穿门反应的群体效应明显增高。以3只鼠和4只鼠的群体穿门反应的比率分別为Con.的1.6倍和2.9倍。 4.地声组的受试动物对250Hz纯音反应的TIC仍接近于对地声信号的反应,而对粉红噪声的反应明显地失去原来的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多数地震动物观察站(SAOS)监测虎皮鹦鹉(BG=budegerigar)的叫声频度与地震的关系,并取得了一些观测结果。但是,所用的声记录仪未能考虑BG叫声的声学特性,而不能分辨BG不同的叫声和进一步提取震兆性叫声模式(EPCP),并易受到环境噪声的干扰而产生误计数。 据此,分析了BG不同声行为叫声的声学特性。BG叫声大致上可分为单次叫声(SC)、变音调叫声(VTC)、单音节和多音节抗议叫声(MoSPC和MuSPC)。由此,进一步研制了它们的模式识别系统。该系统是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微处理机,对BG叫声进行预处理、编码、分析、显示和打印输出。 观察结果表明,在高声场旅游飞机噪声(TAN)干扰下,该系统的BG叫声识别率(CRR)为66.7%,而对TAN没有误计数。在含10次不同声强的TAN干扰(432秒)的30分钟内,该系统记录了588次叫声(SC、VTC、MoSPC和SPC分别为377、22、20和169次),仅丢失65次叫声,其CRR平均为90%。但是,SAOS目前使用的声记录仪,这10次TAN干扰所产生的误计数可能约为BGU叫声的2.6—13倍。 由此可见,这种模式识别系统不仅可满足于BG不同叫声的识别,且具有良好的抗噪声功能。这就使之可为地震前BG声行为观测提供更有用的信息。不仅可给出BG叫声频度的昼夜节律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并可为揭示BG的EPCP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八个前兆性地声信号在沙层中的衰减特性,及其对鼠脑中5-羟色胺(5-HT)代谢的影响,进行了测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八个地声信号在沙层中的衰减特性的图象基本相似,其基本特征相同的具有明显的一致性。50——100Hz和250——630Hz内的衰减与频率明显有关,100——250Hz的优势频段内的衰减比较平缓,该频段内20——30cm沙层的吸收系数为410-2——610-2dB/cm。 2.地声信号透入30cm沙层内的洞穴中,洞内声压级的相对衰减率与同深度沙层内相比较,呈现一定的下降现象,并与地声信号的基本特性有关。在优势频段内,单次性轰隆声、连续性炒豆声等和刮风声分别下降4.40.8%、3.50.3%和3.00.2%,连续性小鼓声的下降不明显。 3.静适应48小时的小白鼠,同时分别在105——85dB和76——66dB的地声信号的随机组合声中暴露30分钟,其脑内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高24.7%和26.2%. 这些结果表明,前兆性地声波透入地表的频谱特征与介质的吸收特性有关。此时透入洞穴内的地声波,其优势频段虽然明显低于鼠的听觉敏感区,但对鼠是一种极不适应的低频噪声刺激,可直接影响到脑内5-HT的代谢过程。同时,洞穴可增强动物对噪声背景上的声信号识别。可见,前兆性地声波有可能是引起鼠等穴居动物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的大量震例资料表明,地震前多种常见鸟类出现习性异常,并以惊飞和惊叫为主.近年来,我国有关的地震部门研制了十多种智能化动物行为活动自记仪,并主要用于连续记录虎皮鹦鹉的叫声频度与地震的关系.但是缺乏鸟声学的基本研究,仅从一般电声技术上考虑.因此急待解决通频带随意性记录所带来的困难,即可能出现的震兆性叫声湮没在数以千计的一般叫声和干扰声中,缺乏观测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对不同介质的受击空气声(SABS)、界面固体声(SSBSB)和沙层固体声(SSBSS)进行了测量,并与某些动物的感觉特性相比较。脆硬介质(Ⅰ)的SABS的主峰频率和幅值都明显高于低硬介质(Ⅱ)和含断面的低硬介质(Ⅲ)。可见,震前宏观地声的音色和强度的地区差异和某些动物的听觉效应与局部地区的介质特性有关。冲击能量(SE)为3×10~5尔格时,介质Ⅰ的SSBSB和SSBSS可被鸽、猫和某些昆虫觉察到,但介质Ⅱ猫觉察不到,介质Ⅲ只有某些昆虫可觉察到。SE为1.6×10~6尔格时,介质Ⅱ和Ⅲ的SSBSB和SSBSS可被鸽、猫、鼠和某些昆虫觉察到。相当于某些强震前一级左右的小震能量传至地表衰减7个数量级所激起的SSBSB和SSBSS仍有可能被这些动物觉察到,并与局部地区的介质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滦县榛子镇(距震中约20公里)粮站地震测报员担水时,发现水桶里有很多栉水蝨(当地俗称“湿湿虫”),当时深感奇怪,因为通常很少能在水面上捞到它。大震后才醒悟到这一现象可能与唐山地震有关。 从1977年2月起,对该观察井每天进行三次定时观察。通过三年连续观察资料的统计分  相似文献   
8.
地震前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elafus L.)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徐慕玲 《地震研究》1991,14(4):415-424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