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断层速度脉冲与震源机制的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初步分析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与滑冲效应,并通过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的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位移大小等震源参数对脉冲强度的影响。此外,基于有限移动源理论,说明了断层辐射与速度脉冲分布的关系,并探讨了利用运动学震源模型研究近断层地震动对速度脉冲影响的技术路线;评述了7种典型的等效速度脉冲模型,建议进一步研究等效速度脉冲函数与震源机制之间的关系。最后,简述了不同类型的断层引起速度脉冲的差异,并推测了产生脉冲型地震动的下限条件,同时展望该研究在地震预警方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未来破坏性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时,震源参数选取的准确性对地震动预测的结果影响很大。震源参数的确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既包含随机的不确定性因素,又包含认知的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在大量地震事件及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具备随机不确定性特征的震源参数进行统计研究,以震源参数经验公式的形态建立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为了研究局部地区震源参数的定标关系特征,获得更加适用于局部地震密集区域,尤其是包含中国大陆地区在内的局部区域的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本文从GCMT地震目录中选取了1 700多个MW≥5.5的地震事件,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地震密集地区的震源参数经验关系,包括震级、地震矩、破裂面积等,增加了相对较大的局部范围内凹凸体的地震样本数量,从统计学角度计算更加适合局部区域的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统计结果表明:局部区域震例获得的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与不限区域震例获得的经验关系存在差异,尤其是涉及到断层破裂面积、凹凸体相关参数时差异较大,局部区域内震例获得的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将更具有代表性。应用本文获得的相对局部区域的经验公式计算未来破坏性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所需的震源参数时,获得的地震动预测结果将更能体现目标区域真实的地震动特征,进而提高地震动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2018版《美国地震危险性图》对地震动模型美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地震动场地效应模型及西部地区沉积盆地放大等进行了更新,改善了对美国各地地震灾害的描述,并增强了对美国中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地震动差异的理解。本文分析并论述了2018版《美国地震危险性图》中美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地震动场地效应模型及西部地区沉积盆地效应模型的主要特征,对我国新一代地震动区划图的编制、修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2017年11月18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MS6.9地震。本文以2017年9月中下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西藏野外考察建筑资料为基础,分析林芝周边4个考察点的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以及震后房屋建筑和震区道路的震害情况。重点分析鲁朗扎西岗村、易贡堰塞湖堤、米林镇帮加村、波密县岗堆镇岗堆村等4个考察点的房屋建筑情况以及震后破坏情况。这几个考察点分别位于地震烈度的Ⅶ度区和Ⅵ度区外。并给出震区房屋建筑在未来抗震设防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地震波在浅海探测的可行性,并评估地震波对舰船等目标的探测能力,在我国南海某浅海海域开展了合作目标地震波探测试验.结果显示,通过接收合作声源发射信号证明在浅海环境下利用地震波进行探测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单矢量地震波探测设备所具备的测向能力,为下一步地震波组网探测奠定基础;通过合作目标拉距试验表明,针对600 t级船只航行激发的地震波信号可探测距离超过12 km,地震波信号明显且信号能量与目标和设备之间距离呈正相关关系;本文合作/非合作目标地震波探测试验结果表明,地震波手段可作为在浅海海域目标探测的一种新的选择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2021年2月13日,日本福岛近海发生MS7.1地震,震中距海岸线约70 km,震源深度接近60 km,造成了较大范围的震害影响。考虑地震应急及地震动强度特征预测的应用前景等,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快速估计了本次地震的高频地震动(1.0~20.0 Hz)空间分布特征及加速度时程,并结合实际地形、场地覆盖层等信息对部分台站地震动模拟结果进行修正,最终获得较可靠的地震动预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具备合适小震记录时(余震及前震),可较准确地再现大震的高频地震动主要特征,模拟结果与真实记录拟合较好;地震动模拟过程中需考虑盆地等特殊地形及覆盖土层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影响,这也是未来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大震时需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了M7.4地震,造成玛多县境内的野马滩1、2号桥破坏,其主要表现为桥梁纵向位移过大导致多跨主梁落梁,桥墩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经现场专家鉴定,地震影响烈度均突破桥梁抗震设计值,并且初步判断这种整齐划一的落梁震害的机理系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的强速度脉冲作用所致.野马滩大桥位置的地震影响烈度调查结果为Ⅸ,但是野马滩大桥附近无强震动观测台站,大桥附近没有获得地震动记录,这不利于野马滩大桥地震作用下地震响应和破坏机理的研究.另外,野马滩大桥的设计参数和折损情况也很难掌握,桥梁模型难以准确估计.为此,本文拟采用另一座同等抗震设防烈度的桥梁,通过有限元程序,使用反应谱法作为参考,同时使用拟合的地震动和脉冲记录进行桥梁结构反应时程分析,以便间接地揭示玛多地震桥梁地震反应特征和破坏机理.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所分析的桥梁结构地震响应位移和内力均超过罕遇地震设计值,其中一条地震动记录最大反应接近极罕遇设计值,导致桥梁结构出现破坏甚至损毁震害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2016),提出了双参数调整原则,即对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同时调整,以确定设计地震动反应谱,这势必会增加结构的土建成本.因此,基于Ⅱ类场地,对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 g)的剪力墙结构在不同场地...  相似文献   
9.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造成玛多县境内的野马滩大桥和野马滩2号桥发生落梁破坏.中国地震局公布的地震烈度表明野马滩大桥处的地震烈度为Ⅸ.然而野马滩大桥附近无强震台站,未能记录到大桥附近的加速度时程,这也阻碍了野马滩大桥在地震作用下破坏机理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采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并参考医学上自身异位皮肤移植的理念,尝试评估野马滩大桥处的地震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可能的取值范围和加速度时程],并与已公布的玛多地震的地震烈度、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20)、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GB18306—2015)中的设计反应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本文得到的PGA的取值范围(320~620 cm/s2)与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20)中地震烈度为Ⅸ区内的PGA的取值范围(402~830 cm/s2)匹配程度较好;(2)本文合成的地震动反应谱与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中,野马滩大桥处的极罕遇地震动的加速度设计反应谱整体匹配较好,表明本文合成的加速度时程可以造成野马滩大桥落梁破坏.研究表明本文给出的野马滩大桥附近的地震动强度特征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野马滩大桥处的加速度时程输入,为研究该桥的坍塌机理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2016年4月16日日本熊本县MJ7.3 (MW7.0)地震近场区域内K-net地震台网的47个强震台站所记录的加速度数据,运用经验格林函数法模拟分析此次地震主要的工程地震参数并给出了各工程参数的空间分布。通过对比分析得到结论如下:① 地震动时程的基本频谱的模拟结果较好,尤其是1—15 Hz的高频段内;② 在震源距小于50 km范围内,峰值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的观测值与模拟值拟合较好,二者在近场区域均以椭圆形向周围扩散衰减,且阿里亚斯强度的模拟值整体大于观测值;③ 卓越周期拟合整体较好,但在局部区域存在较大差异,模拟结果难以表征场地环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