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天文学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986年4月11日将是英国剑桥大学数学与理论地震学教授赖璞吾(E.R.Lapwood)先生逝世两周年。赖璞吾是中国人民多年的好朋友。他从1932年起就只身来中国讲学,除1945年至1948年回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外,一直在中国工作到1952年。他爱护、关心中国青年学生,同情并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曾于1939年同三位外籍教师秘密逃离日寇侵占下的北平,到达平西、冀西与晋东南解放区,会见过肖克、聂荣臻、彭德怀和朱德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商周起就建立了先进的时法(其实就是历法的组成部分),并很早就开展了日月交食的科学预报和观测,可惜记录资料散失严重。本文认为。残存的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数量丰富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之久,对解决地球自转长期不规则性的问题同样能做出重大贡献。为此目的,我们一共收集,考证与归算了八十五例日食记录(自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后1629年)与七十二例月食记录(自公元221年至1606年)。根据某食相的记录时刻(真太阳时)与计算的理论时刻(历书时),得到了它们的历书吋改正值ΔT。结果表明,ΔT值的弥散不大,它们符合现代天文年历中所用的ΔT经验公式的趋势,其偏差显著优于中心食方法的结果。综合各种有关天象记录得到的ΔT值,便能拟合一条反映地球自转长期(十年或百年尺度)不规则性的ΔT曲线。本文最后综合了由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中国中心食记录以及日本古代交食时刻记录等资料得到的结果,给出了一个ΔT与Δω/ω的序列(以二十年为间隔),并做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天文国介一般都从地球大气的局部运动来解释天文时纬残差波动的原因,但长期得不出确定的结论。本文从残差波动异常同台站周围强震活动的关系出发,论述了地下物质运动与构造活动也是产生天文时纬波动异常的可能原因,其中的关键是地方铅垂线的变化。作者认为,天文时纬仪器的特长是能检测铅垂线的连续变化,若经改进,它即能铅垂线的变化,又能对地震预测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大地震前天文时间和纬度观测结果的短周期异常波动涨落。这种现象最先是在1976年唐山地震(M=7.8)后被发现,其后对大量观测结果进行分析更证实了它确与地震有关。对于造成这一异常波动涨落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当地的垂线变化。垂线异常变化可能是由地下物质迁移引起的。结果显示,经典的天文观测结果不仅对于地震研究和预测是有价值的,而且对于垂线变化研究和其它的地球物理现象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具体处理了自1966年以来,周围曾经发生过强震的北京,天津,东京(日本),水泽(日本)及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等五个台站的测时测纬数据的残差,发现大震前的三、五个月内测时残差均出现一对符号相反的异常,而测纬残差则是一个孤立的单峰.这种震前的异常特征在无震的年份和无强震台站的资料(为了对比,又选了世界上观测稳定、质量较好的六架照相天顶筒,三架天顶仪和两架等高仪的资料)中极为罕见.对比关系较为密切,难于用偶然误差和其它影响来解释.各地测时与测纬残差异常特征的差异可能系地质构造不同所致.上述结论对进一步探讨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的原因,提高时纬观测精度,揭示地下物质的运动形式及震源机制的本质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受中国天文学会委托,由北京天文台天体测量研究室召集的天文地震工作协调会,于1986年5月13至1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在会上致开幕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马宗晋讲了话,全国其它天文台的领导人员到会或寄来书面发言。南京天文仪器厂副厂长胡宁生、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副处长杨懋源也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共有天文、地震、高校、测绘、气象等部门的17个  相似文献   
7.
日本地震学秋季大会于1986年10月7日至9日在岐阜大学教育学院召开。大会共宣读报告280余篇,三个会场同时进行。大会报告内容可分18类:构造学(31篇);地震活动及预报(31篇);震源过程(29篇);地壳构造与重力(21篇);地震工程学(21篇);地震构造学(16篇);活断层与活构造(16篇);地球内部物性(16篇);地壳变动与历史地震(13篇);普通地震学(13篇);地球内部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叙述了一种利用古代中心日食记录研究古代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简称为“中心食法”),并对中国古代部分中心食记录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初步结果。所用资料为中国史书中春秋至唐代初年一千四百余年间的中心食记录,选用了其中的88例用于计算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参数ΔT,其结果表明了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求得相对加速度的均值为-(1.88±0.10)×10~(-10)/年.  相似文献   
9.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简称IAU)为总结成果、交流经验与推动本领域的更快发展,于1987年5月10—15日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VLBI)的发源地美国坎布里奇召开了关于“VLBI在天文学与地学中的效力与作用”的第129次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并得到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协会、美国天文学会、  相似文献   
10.
光学天文时纬仪器具有长期稳定性好,可监测地方铅垂线变化与测定的绝对性等优点。作者认为:这种仪器的原有使命(测定地球自转)虽会被现代新技术(甚长基线干涉、月球激光测距、卫星激光测距等)所取代,但它们可在地学研究中继续发挥作用,或独当一面,承担特有的测定任务,或作为其它手段的重要补充。本文试图通过总结与介绍一些具体研究成果来证明这种可能性,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优势与前景也做了初步估计——可以在动态测地和监测地震活动性方面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