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4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8月份华北的M_L≥3.0地震华北地区(33°—42°N,111°—125°E)1993年8月共发生9次的M_L≥3.0地震,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3年8月30日大同发生的M_L4.1地震。继上月山西带南端曲沃地区发生M_L4.1地震后,...  相似文献   
2.
1994年12月,首都圈(38.0°-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ML≥2.0地震16次,其中最为显著的是12月23日发生在河北沙城ML4.3地震(见下表)。该地震打破了首都图西部地区5-10月地震活动的低水平状态。该区本月地震活动频度低于上月,但能量释放水平是本年度最高的月份。1995年1月,该范围内共发生ML>20地震18次,无3级地震发生,最大事件为1月31日北京马道呢ML2.8地震(见下表)。本月地震活动频度维持中等水平,能量释放自上月沙城4.3级地震后有显著下降,唐山小震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增强。1994年12月、1995年1…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类型地震序列物理过程的差异,我们研究了151例国内外的地震序列主震后早期的地震有序度和多分形特征的差异。主要结果为:能量分配的不同是序列主震后早期的主要分类标志。地震序列的能量熵值可作为序列早期分类的定量指标.序列蠕变熵值的变化速率可作为后续强余震的预测依据之一.对于主震型序列,由于介质的均匀性相对较好,余震破裂可以充分扩展,子系统作用顺利,从而导致能量分配比较集中(Qc值较低),时间结构的多重分形Dq变化幅度较大。反之,对于震群序列,由于震源区存在多个障碍体,使得子系统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破裂不能顺利扩展,因此,可能会造成能量分配比例失调,表现为大事件增多,Qc值较高,余震过程相对拉长,时间多重分形Dq差值变小.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在主震后早期能量分配的集中程度的差异以及时间多重分形跨度的变化,很可能反映了余震区破裂扩展的充分程度。  相似文献   
4.
1992年7月份在首都圈地区(38.5°—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 M_L≥2.0地震9次,其中小于等于2.5级地震7次,震级最大为7月22日宁河 M_L4.9地震,活动水平相对偏低(见下表)。  相似文献   
5.
为使读者及时了解我国地震震情,本刊从1992年第8期开始,定期刊登近期的全国 M_L≥5.0、华北地区 M_L≥3.0和首都圈 M_L≥2.0的地震情况(附地震目录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首都圈(38.5°—41.0°N,113.0°—120.0°E)范围内,1992年10月共发生 M_L≥2.0地震14次,无3级以上地震发生,震级最大为10月11日河北陡河南 M_L≥2.8地震。本月小地震活动频数较前两个月略有增加,但能量释放仍属偏低。参见下表。  相似文献   
7.
1992年7—12月在全国范围内共发生 M_S>4.5级地震21次,其中4.5—4.9级地震7次,5.0—5.9级地震10次,大于6的地震4次。大陆地区仅发生6级地震1次,即1992年7月30日西藏尼木发生的 M_S6.5地震。地震活动总体水平持续偏低(见下表)。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33°—42°N,111°—125°E)范围内,1992年12月份共发生 M_L≥3.0地震8次,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2年12月27日山西运城发生的 M_L3.9地震。本月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基本正常(见下表)。  相似文献   
9.
1993年5月份在首都圈地区(38.5°—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 M_L≥2.0地震22次,震级最大为5月13日河北陡河 M_L2.8地震。整体活动水平仍持续偏低,尤其是北京市及其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33°-42°N,111°-125°E)1993年7月共发生M_L≥3.0地震5次(见下表)。地震主要分布在平原带和山西带南端,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3年7月3日山西曲沃发生的M_L4.3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