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平原水系密度与隐伏活动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1926年出版的比例尺为1:5万的顺直地形图作为基础图件,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河北平原作水系密度计量分析,揭示隐伏在第四纪巨厚的沉积物之下活动构造的信息,研究结果证实水系线密度统计图与使用其它地球科学方法获得的成果,例如基底活动断块图,地貌类型图和第四纪厚度图都有很好的对应,特别与布格重力图对应更好,研究结果发现水系密度图与布格重力异常图在总体一致性较好的前提下,多处反向异常区均为近代强震发生的区域,提出这种地表水系密度统计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揭示深部隐伏的活动构造,而且具有较明确的时间含义。  相似文献   
2.
INTRODUCTIONThe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has drawnextensive attentionfromseismologists and geologistssince it was determinedinthe1980’s(Zheng Binghua,et al.,1981).Ma Xingyuan,et al.(1989)consideredit asthe north boundaryof North China sub-block.Int…  相似文献   
3.
跨断层的定点地壳形变研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世纪内,在空间测地技术发展的同时,在现代地壳形变的监测和研究工作中,传统的大地测量方法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自动激光测量方法(EDM)将是常规的跨断层定点的壳形变监测技术主要的发展方向。日本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展起来的中距离EDM观测台获得了良好的成果。台湾花莲跨花东断层的EDM观测台揭示了9.21大地震有明显的中期和短临前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在成果质量和观测精度上可以和GPS相  相似文献   
4.
杨国华  巩曰沐 《测绘学报》1994,23(3):184-189
本文根据均衡理论,编绘了我国大陆地区现今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图(不包括台湾、海南等岛屿)。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地区的运动特征为“南和或北降”、“东弱西强”;且明显地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所控制,以印度板块的作用为最强烈。  相似文献   
5.
一种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群及其成因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1926年出版的五万分之一顺直地形图作历史地貌分析,在河北平原西部白洋淀流域地区发现有数量众多、形态奇特的地貌——碟形洼地。用计算机数字地形模拟(DTM)方法对该洼地的个体形态和总体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已报道的陨石雨冲击坑对照,判断白洋淀流域的碟形洼地群可能是分布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上的陨石冲击坑的遗迹。推测冲击可能发生在全新世中—晚期,洼地群是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冲击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地壳形变方法对强震中期趋势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觉民  张祖胜 《中国地震》1997,13(2):128-138
用全国范围50的代至90年代初期大地测量资料对我国大陆未来的强震危险区进行预测和划定;依据近30年来华北地区的垂直形变动态,探讨判断本区未来1-3年尺度强震危险性的指标;利用首都圈的断层形变监测结果,提出用定点形变和大面积形变综合分析地震中期趋势的方法和结论。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GPS形变测量结果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华北地区GPS形变监测网1995~1996年两次观测概况,利用伯尔尼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主要过程、水平形变计算与应变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及垂直形变的结果。分析了GPS成果的地震地质意义,认为GPS观测到的水平形变可能反映了上地壳层块构造活动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利用 195 2~ 2 0 0 2年间我国大陆部分地区 (90 .5°~ 12 7.3°E ,2 1.5°~ 4 4°N)的精密水准测量结果研究了这些地区的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及其发展演变特点。将 5 0年的地壳运动分成两个时间段 :第一时间段的中心时刻 (资料观测时间的平均值 )为 1972 .87;第二时间段的中心时刻为 1983.17。对于这两期资料都采用了伪逆基准下的线性动态运动模型 ,求得的运动速率都归算到北京水准原点 (假定北京原点的运动速率为零 )。  相似文献   
9.
垂直形变强度分析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国华  王若柏 《地震》1997,17(4):397-403
根据数学上曲面拟合度的概念定义--平均垂直形变量,来定量分析研究地壳表面垂直形变的强度,这一量值同时值有系统分析性质一统计意义。采用50-90年代中国大陆趋势性的垂直移计算结果,并利用定方法研究了中国在陆垂直形变强度背景值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震危险性的关系;利用华北地区1965-1988年多期垂直形变资料,研究了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的前后华北地区垂直形变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得到了强震的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的地震构造研究中,注重了那些继承活动的断裂带.但在与现今区域地质环境和应力场性质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还有正在产生的新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由地震活动揭示出的北东向唐山-河间-磁县和北西向腾冲-耿马-澜沧两条地震带,对应的正是新生断裂带.为示区别,称其为新生地震构造带.以这两条地震构造带为例,从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方面论证它们的存在,初步分析它们的特征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