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下扬子与华南边界结合带东延问题的地球物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江山-绍兴、铅山-宜春等断裂带作为华南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这种认识目前已基本为大家所接受.但是,这条边界结合带向东延伸入海之后的位置与去向一直是多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黄、东海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数据(空间重力数据、布格重力数据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利用方向导数等处理方法,对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场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区块.结合研究区的磁力与地质资料,利用各种成图、成像技术,形成一系列分析图件.在此基础上对华南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认为:该结合带的位置有可能比传统认识中自长江口至大黑山群岛的位置更向南一些,在杭州湾-长崎、对马海峡一线,并呈现向北略微凸出的弓形.边界结合带在深度上属于深大断裂带,一直可以追索到上地幔的顶部.与中朝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相比较,本条结合带的踪迹不是十分清晰.表明加里东运动之后,该结合带的运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中、韩国际合作项目“黄海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的一部分 .具体研究了格列菲列岛的基础地质问题及地球物理场特征 .格列菲列岛是由三个小岛组成的位于黄海中部的一组群岛 ,位于朝鲜半岛布格重力异常正值区 ,莫霍面埋深在 2 9km左右 .三个岛屿主要由安山集块岩构成 .安山集块岩是由大小不同的火成岩碎块和熔岩混合而成 .火成岩的碎块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片岩、片麻岩、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 .主要节理方向为NE10°~NE2 0°,倾角近乎垂直 ;另一组节理为NW70°~NW80° ,倾角也近垂直 .本研究为我们了解这个地区的基础地质情况 ,岩石物性和随后进行的黄海海域典型剖面的地球物理物性反演工作以及地质模型的建立 ,打下重要基础 .  相似文献   
3.
Ultrasonic measurements of compressional and shear wave velocities under hydrostatic pressure up to 70 MPa were carried out on cylindrical specimens cored across and along the foliation planes. Our measurements revealed that the foliation of the metamorphic rocks induces a clear velocity anisotropy between two orthogonal directions; faster along the foliation plane and slower across the plane in most rock types. All velocity components monotonically increase with the confining pressure, probably due to the closure of microcracks distributed in rock specimens. We determined the complete set of dynamic moduli of foliated metamorphic rocks with two assumptions; transverse isotropy due to the foliation and ellipsoidal seismic energy propagation from a point source. The calculated elastic moduli referring to different directions could be valuable for the design of variou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 planar textured rock mass.  相似文献   
4.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研发的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研究了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微物理过程方案对0514号台风"彩蝶"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路径影响较大,KF方案比BM方案能更好地模拟出台风路径;使用KF方案时,选择微物理方案比不选微物理方案对于台风路径有更好的模拟结果,其中,Ferrier、WSM6和Lin非常接近于实况;KF方案较好地模拟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西伸和东退的变化以及台风环流的风场分布和强度.  相似文献   
5.
关于黄海深部构造的地球物理认识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黄海海区重磁观测数据,以最新的地震层析成像和浅层反射地震探测结果作为约束,并利用小波分解、纹理特征图像处理等手段,对研究区进行了地球物理场特征分析、岩石物性总结、断裂信息提取和磁性基底埋深反演计算,同时对南黄海海域三条剖面进行了广义逆重磁数据拟合反演和地震P波速度成像.根据地球物理数据的各种处理结果,提出在南黄海西部存在一条串珠状地球物理线性构造带,并将这条NNW向断续延伸的构造带称之为南黄海西缘断裂带.该断裂带延伸长,断裂两侧前新生代地层差异较大,有可能是造成陆区和南黄海南部盆地区前新生代油气远景差异的原因之一.文中得到南黄海磁性基底埋藏分布具有“中间浅四周深”的分布特征,与地震层析成像结果相吻合.磁性基底的局部起伏和局部构造的边界断层共同控制了前新生代残留盆地的格架和残余厚度分布,反映出“区域控制局部,深层约束浅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有研究表明从中国北部经黄海、朝鲜半岛、日本海至日本本州岛存在一个大型断裂带,被称为“北纬40°断裂带”.为了验证该断裂带的存在性,本文通过GRACE和CHAMP卫星的位场数据中的大尺度区域重力和磁力异常来研究该区的大型构造特征.区域性研究范围为24°N~56°N,90°E~150°E,详细研究范围为32°N~42°N,122°E~132°E.2008年Taylor等利用CHAMP卫星2005年6月至12月收集的轨道数据,从测量数据中消除地核和外部产生磁场效应,经化磁极之后得到磁异常图,从中来追踪构造特征,并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数学模型来进行解释.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GRACE卫星2003年10月份测量的重力异常场数据.实测差分位场数据利用高斯-勒让德求积法转换为垂向重力异常值,通过减去最新地球重力场模型(EGM96)的场值来去除波长超过1100 km的长波长异常,所得的重力异常数据和磁场数据进行比较.为了能从中得到研究区的共同构造特征,建立一个球面棱柱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并进行重、磁异常场的波数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在重、磁异常中均发现一个呈负相关的纬向构造特征,东亚地区“北纬40°断裂带”横穿了整个朝鲜半岛.  相似文献   
7.
利用宽频带流动台站(YSBSN)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和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反演了黄海东、西两侧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莫霍面深度在30~38 km之间变化,位于中方一侧的JNN台下方地壳厚度最大,可以归因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韩方一侧的地壳厚度自北向南逐渐变厚,但仍然难以厘定朝鲜半岛南部潜在碰撞带的位置,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大范围的流动台站观测.由于部分台站位于巨厚的沉积层和多孔的火山岩之上,与浅部构造的相关性使得接收函数表现出较大振幅的混响,从而影响了来自深部结构的转换震相.  相似文献   
8.
In order to consider a counterplan to preserve an ancient royal tomb in Kongju, Korea, the deformation of the wall structure,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in the tomb, and the groundwater level have been monitored. The long-term measurement of biaxial tilting of the tomb walls revealed that the brick-built subsurface opening had been subjected to severe structural instability. The measured deformation of the tomb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placement of soil around the tomb calculated using a numerical analysi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tomb struc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ainy season as the deformations measured are several times that in the dry season. A sudden change of temperature inside the tomb exerted an influence o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tomb structure as well.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xcavation be restored for tourists, the quicklime layer for preventing groundwater infiltration is reinforced, and a constant temperature is kept inside the tomb.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9.
黄海及其邻区深部结构特点与地质演化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资料,通过多种方法处理,得到有关断裂的信息并求取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分布. 经过与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地质资料的对比和综合分析,认为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均为深大断裂,断裂带的两侧速度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推断朝鲜半岛和南黄海分别属于不同的地质单元. 根据对岩石层结构的综合分析,认为中朝与扬子块体在黄海海域的接触关系是扬子块体推覆于中朝块体之上. 从目前的地震层析成像、重力异常、地壳厚度分布等结果来看,还不足以判断扬子与华南块体结合带在黄海海域中的准确位置.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南部与东海北部之间的深部构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针对南黄海南部与东海之间的深部构造,根据前一段地球物理研究的结果,与有关文献进行对比探讨,发现其差异.在重力和三维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该海域的深部构造,给出分布在南黄海南部与东海北部之间的苏浙-济州岛构造带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并讨论了该构造带的性质、与周边构造体系和构造演化的关系.并指出这一构造由于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的存在而并未延伸进入朝鲜半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