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质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长江流域的岩溶塌陷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正> 长江流域岩溶分布广、类型多。其中,岩溶塌陷不同程度的发育,对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成为岩溶地区重要的环境地质问题。据现有资料统计,长江流域内已发现岩溶塌陷共343处,它们散布于青藏高原以东,秦岭以南的广大岩溶地区,以川、黔、湘、鄂、赣等省最为发育。其类型及发育特征概括列于表1。   相似文献   
2.
基于神经网络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等级划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煤炭行业中对突出矿井同一定级, 实施同一安全管理的现象, 从分析工作系统的灾害模型出发, 给出了突出矿井等级划分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灰色系统和证据理论的方法给出了神经网络训练的样本。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危险信度的概念, 用以衡量突出矿井危险程度, 编制了神经网络, 并对其进行训练。应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 对淮南矿区的几个突出矿井进行了工程验证。该方法对建立健全我国突出矿井的划分方法及评价标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相变区冻土导热系数是影响寒区岩土工程热稳定性的关键物性参数,针对该温度区间冻土导热系数难以精确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稳态热流计法试验获得导热系数、量子粒子群寻优算法近似回归定性温度的近相变区冻土导热系数测试方法,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细砂土近相变区未冻水含量进行测试并探究了其与导热系数的关系,分析了负温区细砂土导热系数的分布特征和参数影响规律,建立了不同温度区间的导热系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负温区细砂土未冻水含量变化曲线与其导热系数呈现出极为相似的变化规律,温度-导热系数曲线可划分为-3.2℃为界的近相变区和稳定相变区;冻结细砂土导热系数的增幅区间主要发生在近相变区,增长幅度约占整个负温区导热系数总增幅的50%,且随温度降低,导热系数的增幅逐渐减小;预测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4.14%,±10%误差内占比为94.7%,稳定相变区确定系数R2为0.892,近相变区确定系数R2为0.883,证明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寒区工程温度场的计算与分析提供基础参数,亦可为寒区重大基础设施精细化设计和冻土风险精细化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刘志云  黄川  于晖  钟振涛  崔福庆 《冰川冻土》2021,43(5):1458-1467
为探究青藏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分布情况,结合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沿线300个钻孔点的活动层厚度监测数据,基于年平均地表温度、平均植被指数、等效纬度、纬度、高程和含冰量等参数建立了活动层厚度的经验公式、随机森林和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与各预测因子间具有极强的非线性关系;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最高的预测精确度,拟合优度R2达到0.84。运用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高精度遥感数据绘制活动层厚度分布图,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内活动层厚度主要为2~4 m,总面积为5 468.3 km2,面积占比为47.27%,主要分布于楚玛尔平原至北麓河盆地和唐古拉山区南部至头二九山区;活动层厚度大于4 m次之,总面积为3 382.3 km2,面积占比为29.24%,整体分布偏向南部地区,主要分布于布曲河谷地至头二九山区。并对研究区活动层厚度与含冰量、地温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动层厚度随含冰量增加而减小、随地温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刘志云  林玉山 《中国岩溶》1993,12(3):223-231
992年12月16日,宛田乡政府发生一不规则椭圆形地裂,长90m,宽75m。地裂引起房裂,殃及57家住户,波及建筑物3100多平方米。地裂主要由位于岩溶很发育的D3,石灰岩之上的洪积粉质粘土或卵砾石层中的土粒被水流带走,产生管涌,形成土洞,在1992年大旱地下水位降低时,触发土洞群顶板塌落,土体质点位移变形而引起。   相似文献   
6.
广西来宾小平阳岩溶地裂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80年代以来,广西来宾小平阳地区出现了大量地裂缝,破坏了许多房屋与田地,成为一种主要地质灾害。这些地裂缝产生于岩溶发育区,与岩溶发育密切相关,其发生受土体性质、水、地形地貌、气候等多因素控制,其中浅层地下水的开采是地裂缝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地裂缝的形成与岩土界面上各种物理、化学作用有关。在阐述土洞形成基础上,建立起地裂缝形成机制的理论概化模型,根据地裂缝形成的土体应力状况,论述了从溶洞、土洞产生到自下而上开裂的地裂缝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志云  林玉山 《中国岩溶》1996,15(3):269-277
广西来宾小平阳地区为一典型的亚热带峰林平原地貌区,其间粘性土、砂性土厚0~10m,岩溶发育。截至目前为止,区内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塌陷有19处,共51个塌坑。除马槽山基岩自然塌陷为巨型塌陷外,其余均为土层塌陷且规模均较小,塌陷群的影响面积都不足1km2。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一般受基岩开口溶洞(隙)形态的控制;剖面形态除受开口洞隙形态控制外,还受土层厚度及其岩性的影响。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自然地质环境、水文气象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及其变化有关。对于抽水诱发塌陷的预防,可通过井孔的合理布局和控制抽水降深等手段来实施   相似文献   
8.
热扩散系数是多年冻土对外界热扰动敏感程度的重要影响参数之一,也是寒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关键基础数据。基于瞬态平面热源法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和质量加权法计算获取的比热容理论值,计算获得青藏工程走廊西大滩—唐古拉山沿线典型类别土样热扩散系数,分析对比了走廊带内冻融土热扩散系数的分布特征和参数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经验拟合公式法和RBF神经网络方法的冻融土热扩散系数预测模型,并比较了不同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青藏工程走廊带内土的热扩散系数与粒径整体呈正相关性,融土热扩散系数按黏性土、粉土、全风化岩类、砂土及碎石土依次增大,冻土热扩散系数按黏性土、全风化岩类、粉土、碎石土及砂土依次增大;热扩散系数与容重及天然含水率相关性随土类及冻融状态差异明显,冻、融土热扩散系数呈显著正线性关系;以融土热扩散系数为拟合参数的冻土热扩散系数三元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二元经验公式;RBF神经网络模型在冻、融土热扩散系数预测中均具有最优的预测精度,为最佳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青藏高原工程走廊带昆仑山地区冻融土导热系数基本特征,采用瞬态平面热源法对钻取的349组冻土试样和245组融土试样导热系数进行了测试,分析了五类土导热系数分布特征及天然含水率、干密度与导热系数的偏相关性,并以两者为变量因素建立了经验公式拟合、支持向量回归(SVR)和径向基(RBF)神经网络导热系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冻融土导热系数整体均呈粗颗粒土大于细颗粒土特征,且冻土和融土导热系数随土性分布规律存在差异;天然含水率、干密度与导热系数均呈正相关性,不同土类偏相关性结果差异明显,典型土导热系数二元经验回归方程表现为非线性拟合结果。对比三种预测模型下各典型土冻融土导热系数预测结果,全风化千枚岩、角砾及砾砂三种预测模型效果整体较佳,粉土的SVR及RBF神经网络预测精度较好;融土导热系数预测效果整体略优于冻土,SVR及RBF神经网络模型下角砾、粉土及全风化千枚岩融土导热系数预测精度较高。综合导热系数模型预测效果和误差结果分析可得,SVR和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显著优于经验方程拟合,后者针对部分土性拟合效果相对较好,可满足一般工程估算需求;SVR和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针对不同土性导热系数预测效果呈差异性变化,整体预测效果相当,且预测精度更高、应用土性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