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7篇
  2017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详细论述了安徽省细微浸染型金矿成矿带的地质背景,利用遥感影像对其地质背景进行了解译,结合地质、物化探等多种手段,提出了2个细微浸染型金矿的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2.
新馆陈列展览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新馆建设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博物馆在建馆目标、功能定位上的经验,将展示内容融入功能分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展示方法进行展示,并对新馆陈列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观赏石的概念及安徽省观赏石资源概况、石质特点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安徽观赏石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南古陆”东段上溪群变质岩中水母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地质背景概述 "江南古陆"东段变质岩是指皖南地区分布的上溪群.在以往的资料和文献中,人们将它自下而上分为樟前组、板桥组、木坑组和牛屋组,并与江西的双桥山群、湖南的冷家溪群、板溪群及浙西的双溪坞群进行对比,时代定为中元古代;在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上归属于"江南古陆"的东部.由于长期没有发现古生物化石,直到20世纪80年代,对上溪群的时代并无人提出公开质疑.  相似文献   
5.
灵璧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灵璧石的涵义作了厘定,并运用地质科技理论与手段,对其"黑、响、瘦、透、漏、皱"诸特点的构成机理加以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了对其开发利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皖南上溪群出露于“江南古陆”东北部,自下而上分为樟前组、板桥组、木坑组/环沙组和牛屋组,前人根据其中岩体的同位素年龄推定其时代为中元古代。在 20世纪 80年代后期开展的江南古陆是古陆还是造山带的大讨论中,上溪群的时代问题成了一个关键问题,而且也是了解造山带形成时代的关键问题。作者新近在皖南歙县附近的上溪群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放射虫化石和古蛋类化石。这是一个新的重要发现,它证明宿主地层上溪群,或至少其中的牛屋组,应是早寒武世沉积,其古地理环境应是古海洋,而不是古陆。其隆起和变质作用则更晚。该发现对于在研究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古地理学研究和能源矿产(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预测和勘探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巢湖石的涵义作了诠释;对其特征及形成机理加以分析;并指出该资源的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