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云南东川铜矿田白锡腊铜矿床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化学组成、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特征对白锡腊矿区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岩浆岩是由来自深部的碱性-超碱性玄武岩浆分异结晶而成,晚期向富碱、富硅演化,形成了与富铜矿化关系密切的基性脉岩。  相似文献   
2.
中国菊花石的矿物组成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菊花石产于二叠纪栖霞组碳酸盐岩层位中,菊花石经光学显微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和x-射线能谱仪测试,其原生矿物主要天青石和菱锶矿,两种含锶矿物后期广泛被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交代,依据其菊花石原生矿物组成,将我国菊花石划分为天青石型(浏阳菊花石为典型)菱锶矿型(宣恩,来宾菊花石)和青青石-菱锶矿混合型(永丰型菊花石)菊花石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生物成因与无机成因文石的FTIR光谱区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16种贝壳交叉页片层中生物成因文石的FT IR谱进行测量,并与无机成因文石进行对比和统计分析后,首次发现生物成因与无机成因文石的FT IR光谱有明显可区分的特征,生物成因文石2ν带(面外弯曲振动)频率平均值为863.4 cm-1,而无机成因文石该带的平均值为855.5 cm-1,两者频率位移达7.9 cm-1。因此文石的2ν带可作为指纹带鉴别生物和无机成因文石。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要育珠贝(蚌)贝壳珍珠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我国海水马氏珍珠贝Pinctada martensi(Dunker),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Jameson)、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Roeding)和淡水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贝壳珍珠层内层面的形貌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贝壳珍珠层均呈砖墙式结构,珍珠层中文五笔型小板片呈不规则多边形至六边形,直径为1.3-4.5μm,厚度0.35-0.85μm,同一种类贝壳中文石小板片的形状及粒径均匀一致,反映了生物矿物化的特殊性。珍珠层沿壳内层面与棱柱层过滤带中均存在初始生长的文石小晶体结构排列较混乱的现象,与成熟珍珠层中文石小板片的定向排列结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CaCO3生物矿化的研究进展——有机质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物CaCO3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生物矿物,其组成除了无机相的CaCO3外,还含有少量的有机质,包括水可溶(SM)和水不可溶有机质(IM),SM富含阴离子基团,是控制CaCO3结晶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有机—无机界面分子识别,有机质选择性地与CaCO3晶体特定方向的面网相互作用,从而对CaCO3的生长、形貌、多型及结晶学定向等产生明显的控制作用。有机—无机界面的分子识别机制包括静电、晶格几何匹配和立体化学互补等。仿生矿化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生物矿化的机理及制造高级复合材料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吉林大顶山膨润土矿原土来进行实验研究,通过湿法生产加工工艺条件的探讨,优选出制备活性白土的方法,其产品适用于油脂脱色工业。  相似文献   
7.
庙前高岭土矿床原矿主要由石英、7A我水高岭石和伊利石组成,含水量微斜长石及三水铝石;原矿全铁(Fe2O3)含量为0.26%,二氧化钛含量0.03%,铁、伏含量较低;-45μm粒级自然白度78.4%;矿石易于分选,是优质的陶瓷和填料原料矿床。  相似文献   
8.
通过仙人岩高岭土矿床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部分工艺矿物学特征的详细研究,表明仙人岩高岭土矿石铁、钛含量高,高岭石结晶较差,矿石难以分选;因此,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不宜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微型光纤光谱仪对21种双壳纲韧带中文石纤维的纳米形貌及光学反射特征进行研究,经过对比分析及统计结果表明:形貌上,文石纤维是由约30 nm~80 nm的亚颗粒沿纤维轴向排列而成,呈串珠状结构;纤维横截面常呈近六边形或浑圆形,但棕带仙女蛤、砗蚝及粒帽蚶呈长六边形.纤维直径及相邻纤维间距与生物种类有关,变化范围分别为65 nm~222 nm及88 nm~214 nm.除了砗蚝及粒帽蚶韧带无光学反射外,其他韧带均存在位于可见光范围内单反射峰,并随湿润程度增大而增加,反射强度也增大主波长还发生红移,从而导致韧带的水致变色现象,变色范围为28 nm~145 nm.韧带文石纤维独特的纳米形貌及其复杂的水致变色现象的发现对生物的矿物学及光子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亲疏水特征的角度对贝壳各层次结构中的界面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对贝壳的中维界面、无机文石及无机方解石进行水接触角测量。【结果】贝壳内表面的水接触角普遍大于90°,其中最大值为113°,最小值为91°;贝壳表壳层内表面边缘位置的水接触角平均值为67°,内部位置的水接触角平均值为112°;无机文石及无机方解石平整表面的水接触角均小于90°,其平均值分别为50°、49°。【结论】贝壳内表面具有疏水性,即有机质层具有疏水性;由于具有亲水特征的文石及方解石为贝壳矿物的主要成分,说明贝壳矿物结构具有亲水性;贝壳表壳层内表面边缘呈现亲水特征,内部呈现疏水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