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世界地理“世界人口问题”一段教材,强调了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和数量过多造成的世界人口问题,而把人口增长缓慢和数量少造成的问题隐含在教材中。教学中要避免给学生两个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2.
以气象资料为基础,为土壤系统分类的需要,估计了四川盆地紫色土的温度状况,采用逐步回归方法,从与土温相关的10项气象因素中,筛选出6项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本区土层浅薄的特点,建立了不同深度土层的土温计算方程。计算结果表明,按土壤系统分类的土温状况诊断标准,本区拥有热性土壤温度状况。  相似文献   
3.
川江流域防护林区森林地面积仅占全区林地面积的44%,而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宜林地等尚需抚育或营造的林地占56%,其中宜林地尚有20%。在分析区内林地利用现状的同时,指出了各类林地的主要土壤类型、主要问题及造林或抚育的难易。着重从森林营造和管理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林地措施。  相似文献   
4.
冲沟侵蚀是中国西部山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小流域研究表明,黄河和长江中的泥沙主要是冲沟侵蚀引起的。目前,长江上游80%的冲沟因被幼林草植被覆盖而处于非活跃期。到底这些冲沟系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未来的暴雨和径流是否会激活这些冲沟系统?土地利用与景观结构对冲沟系统的发生、演变有何关系?基于这些问题,近几年来在中科院山地环境学“百人计划”和“国外引进杰出人才”项目及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下,中德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合作研究。本文介绍了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冲沟发生、演变的部分研究成果。我们在西昌安宁河干暖河谷选择了两个冲沟系统一个位于西溪乡长山岭,一个位于大青梁子。为了定量评价土地利用对冲沟发育的影响,我们对研究小流域的航片、土壤剖面、泥沙堆积与土地利用历史等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对比分析。同时,对两个冲沟系统的大小和土壤流失的体积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测定和计算。据此,获得了研究流域的冲沟侵蚀速率。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数百年的持续景观演变,尤其是20世纪中期人为强烈的不合理农业垦殖和利用土地,造成了四川西南部大量冲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流域的冲沟侵蚀速率高达375t/hm2*a-1。采取成功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控制冲沟侵蚀,对中国西南山地退化环境的生态修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海洋划界的法理依据及特点,总结了国内外海洋划界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提出应当进一步加强多学科联合,充分利用计算机、3S、地图代数等前沿理论和技术开展海洋划界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343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2001年和2011年 “四化”协调发展及其效率的空间差异变化,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四化”协调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结果显示,中国地级单元2001年和2011年的“四化”协调发展及其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综合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以西北-东南走向的“反胡焕庸线”为分界的态势。“四化”协调发展效率整体较低,效率值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中部地区,达到“有效”状态的城市极少。10 a间平均效率值总体降低 ,高值区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人均GDP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四化”协调发展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海底管线应急系统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当前海底管线建设和发展的形势,分析了目前海底管线系统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海底管线管理业务的实际,基于二维GIS和三维仿真技术,研究建设二三维一体化的海底管线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城市发展变化非常快,地形图更新滞后于城市发展,研究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更新问题很有必要。本文阐述了地形图更新的方法,主要有数字摄影测量更新、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更新、数字化测图更新以及借助其它项目资料进行更新等方法,并探讨了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更新周期问题。  相似文献   
9.
准确定量分析湖泊河流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评价湖泊河流健康和保障人类饮水安全至关重要.显微镜镜检法是定量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唯一方法,但不能满足浮游植物计数分析要求.在Utermhl倒置计数管视野法基础上提出倒置显微镜拍照法,使用拍照法对小球藻、四尾栅藻、斜生栅藻3种纯藻样品和鄱阳湖野外样品计数得到:1)在5、10倍物镜下拍照因浮游植物个体太小导致计数不准确,在20、40倍物镜下拍照计数准确,增加拍照次数可较好地避免计数偏差,拍照次数是影响拍照法计数分析的主要因素; 2)小球藻、四尾栅藻、斜生栅藻在20和40倍物镜下分别拍摄5和10张照片时每升浮游植物计数稳定;鄱阳湖野外样品在20和40物镜倍下分别拍摄5、10张照片时每升浮游植物计数稳定; 3)倒置显微镜拍照法比计数框行格法、目镜视野法、目镜行格法和Utermhl倒置计数管视野法计数稳定,变异系数最小为0.812.  相似文献   
10.
近10年中国大气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名升  张建辉  张殷俊  周磊  李茜  陈远航 《地理学报》2013,68(11):1504-1512
为分析近10 年来中国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运用统计学和GIS 方法对2002-2012 年PM10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地级及以上城市ρ(PM10)年均值由0.130 mg·m-3下降至0.076 mg·m-3,达标城市比例由37.6%上升至92.0%;环保重点城市ρ(PM10)日均值超标天数比例由24.7%下降至7.0%。② 12 月份PM10污染最重,其次为1 月和11 月;8 月份污染最轻,其次为7 月和9 月。③ PM10的重污染区域明显减小,由集中连片分布变为零星点状分布。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湖北一直是PM10污染相对严重地区。④ 北方地区PM10污染重于南方地区,两者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北方采暖期(1-4 月及11-12 月)。⑤ PM10污染的改善主要体现在重污染城市的改善,1/10 左右的重污染城市对降低全国PM10平均浓度的贡献约占1/3,而清洁城市PM10污染则有加重趋势。⑥ 环保重点城市污染天气以轻度污染为主,占全部污染天数的80.4%。受沙尘天气影响,3、4 月份发生严重污染天气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