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3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几个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壳-岩石圈是一个复杂的多级次的三维镶嵌体,不均一性是其基本属性。根据板块运动速度、构造变形速度、实地构造分析、可以认为地质构造演化是以均变式发展的。构造变形和造山带演化是相当快速的,另一些构造是长期发育定型的。就是说既使相邻地块上的变形,其变形样式、强度和速度差异可能很大。“褶皱幕”理论不符合地质实际,应予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2.
科学术语是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工具,应象科学符号那样定义严谨,涵义明确.由于构造地质学具有地区性等特点,使得构造地质学术语出现了同词异义、异词同义、涵义不明,严重影响了学术交流.构造地质学是地学中基础学科之一,术语使用广泛.因此构造地质学术语混乱更引  相似文献   
3.
变质核杂岩和伸展构造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内蒙地轴南缘盖层中逆冲断层的样式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地轴南缘盖层中,发育了多种样式的逆冲断层,如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和楔冲式.这些逆冲断层都发育在基底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边缘,并向盆内逆冲。形成发育的过程是:区域拉伸、基底断裂活动和断陷盆地发育→区域挤压、盆缘逆冲断层发育→盆缘进一步隆起、逆冲断层进一步发育。所以区域拉伸和挤压、断陷盆地的发育和盆缘逆冲断层的活动三者密切相关。逆冲作用主要发生于燕山运动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侏罗山式褶皱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侏罗山式褶皱起源于欧洲侏罗山区的褶皱,以背斜紧闭向斜开阔和向斜紧闭背斜开阔为特征。这类褶皱在形态上与褶皱造山带的强烈紧闭褶皱和地台盖层的极其平缓开阔的褶皱明显不同。所以本世纪初的阿尔卑斯构造研究者就注意到这类构造,布克斯多夫(Buxtorf1916)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侏罗山式褶皱,认为这类褶皱是盖层在海西基底上剪切滑动的结果。别洛马索夫和张文佑以区域构造为基础的褶皱分类中,都把侏罗山式褶皱与阿尔卑斯式褶皱(地槽型全形褶皱)和日尔曼式褶皱(地台型断续褶皱)并列为三大褶皱类型。 株罗山式褶皱两种基本型式: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区域构造研究确定,在地质背景、形成机制和形态特证上与这两种基本型式相同和近似的褶皱广泛发育。一些学者据其  相似文献   
6.
7.
高级片麻岩区的野外研究应以构造为纲.地质填图是研究高级片麻岩区的基础.露头是收集高级片麻岩区的信息的基本源泉.在建立构造格架的基础上,分析各级各类构造的时空关系,建立事件表,研究中要多学科尤其要与岩石学相互配合,多种技术方法并用.  相似文献   
8.
一、一种引人注目的构造型式我国南方散布着一些中新生代红色盆地,盆地中红层变动轻微,断层以正断层为主,近年来的地质调查和钻探发现,在构造上似是简单的红层中有一些巨大的有老岩层卷入的逆掩断层。又如在衡阳盆地中部茅桐桥一带为找油而布署的衡3井,预计基底深约4000米,但在钻深1100米竟遇上古生界,于1800米又穿过上古生界复见红层,上古生界好象夹在红层之中.在红层中出现这些老岩层卷入的复杂构造,令人费解,而且直接影响生产实践。通过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一份正式的地質報告中,为了更好地表示調查區域的地質構造,往往附有構造綱要圖。在編製礦產预测圖時,也往往將預測區的構造用編製構造綱要圖的方法表示出來,以便了解該區構造條件对矿產的控制。当然对地質圖加以分析也能了解一個地區的構造,但是如果有一張構造綱要圖,則能立即从構造綱要图上一目了然地認識全區構造。尤其在構造變動劇烈或有好幾套構造系統複合的情况下,構造綱要圖在表示一個地區構造的作用上則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构造地质学的新进展及新构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了板块学说兴起构造地质学进入新的展阶段以来的某些新进展.文章讨论了研究岩石圈的层圈性及其构造性质、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孔隙液压和构造分解作用、构造解析等方面的发展动向及地质意义,进而阐述了新构造观的内涵和有关问题.最后提出,在构造研究新阶段中应站在新构造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迎接新的学术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