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在围压(外压)或孔压(内压)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致密砂岩及泥页岩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及机制仍有待厘清。本研究从Terzaghi有效应力理论和国内学者提出的新有效应力概念出发,基于松辽盆地高台子组致密砂岩、青山口组泥页岩三向动、静态泊松比测定结果,剖析了两类岩石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及机制。岩石样品三向泊松比变化曲线的分布呈现显著的各向异性,这将对压裂缝的延展规律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有效应力”概念厘定的科学性而言,“Terzaghi有效应力”适用于裂缝较为发育的储层,而“新有效应力”适用于孔隙度较大且分布较为均匀的泥页岩。结论将为致密油气的有效开发提供较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致密油气储层作为非常规油气储层的重要类型,具有孔隙尺度小,微观非均质性强等显著特征.目前在大幅提高资源动用率方面仍面临重大理论挑战,探索潜力广阔.本研究利用“伞式解构”方法定量解析了中国鄂尔多斯盆地陆相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和矿物的微观各向异性特征.实例研究显示,八向伞式切片微观孔喉发育存在显著的微观各向异性,各向填隙物发育特征差异明显,随着取样角度的变化,呈现连续非稳态分布.八向伞式切片分形维数是孔隙率、渗透率和孔喉发育概率的良好表征.研究可为揭示致密储层储渗机理及“甜点”分布规律,指导致密油气有效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古板块再造方法和盆地勘探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详细研究了曼格什拉克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与油气系统对应关系。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图兰地台周缘大陆(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与塔里木古陆等)汇聚作用影响,导致盆地下古生界基底被花岗岩侵入,组成盆地非均质褶皱基底。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由古特提斯洋向图兰地台南缘的长期俯冲作用决定了盆地内部后期沉积格局。盆地主要经历了二叠纪—晚三叠世裂谷期、早侏罗世—始新世断拗转换和渐新世—更新世挤压变形等演化阶段。中—上三叠统泥岩和中—下侏罗统海陆过渡相黑色泥岩是盆地主力烃源岩,中三叠系碳酸盐岩(含凝灰岩)、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陆相碎屑岩是主要储集岩,而中三叠统凝灰质泥岩和上侏罗统泥岩—泥灰岩是盆地主要区域性盖层。盆地由形成于渐新世—更新世挤压背下的背斜和断背斜圈闭为主。三叠系地层中源油沿着不整合面或沿着断层垂向运移,而在热德拜—乌津阶地侏罗系源油沿着断层垂向运移至上覆地层圈闭中。较弱的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和优越的生储盖条件是源油保存的前提条件。通过油藏连井剖面,观察得知:沿着NW—SE方向,花岗岩体呈连续性分布,发育方向与二叠纪花岗岩侵入带基本一致,可作为今后勘探重点方向。这对里海区域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以及"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的能源保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书恒  师永民  关平 《地球科学》2019,44(12):4252-426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长石含量较高且脆性破裂发育广泛,目前对该类储层长石粒内孔流体充注规律及分形特征等了解仍然十分匮乏.综合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图像处理、分形维数计算等手段,提出"粒内充注"概念并对延长组储层长石粒内孔开展了微观充注过程定量模拟,指出长石粒内孔相对于粒间孔的特殊性.从时间上将粒内充注过程划分为前期非稳态充注和后期稳态充注两大阶段,转折点为充注关键时刻.依据充注速率值分布特点,将长石粒内孔某一时刻发生充注的所有空间位置划分为高速充注区、中速充注区、低速充注区三大充注区域,并建立了粒内充注波及系数幂函数变化曲线,厘清了流动轨迹分形维数的物理意义.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提供较为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