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陆相残余盆地的主要类型、特点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中生代陆相盆地演化特征,认为陆相盆地不存在原始沉积盆地。陆相残余盆地的基本特征,具有空间上盆地面积大为缩小,地层遭受明显剥蚀,受后期改造而成。提出了两种基本类型和它们的沉积特点以及追踪物质来源、去改造层是恢复残余盆地的基本方法,并以古鄱阳湖中生代盆地为例。  相似文献   
2.
文峪金矿床石英热发光研究表明,含矿与无矿石英由于其构成不同,其热发光特征明显差异,含矿石英热发光曲线呈平缓开阔的弱单峰形态,峰强值低于150cps;总发光强度低于10000cps;而无矿石英热发光曲线呈中等-尖锐的单峰形态,峰强值大于150cps,总发光强度大于10000cps。上述标志对指导该区矿脉含金性评价及找矿工作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童金南  王德珲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1321-1326
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三叠纪初残存期和复苏期生态系研究成为当今热点。这也是2005年5月在安徽巢湖召开的“三叠纪年代地层与生物复苏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主导论题。逐一介绍了会议学术报告的主题内容,以期提炼相关领域的学术关键和学科发展趋向。学术主题之一是早三叠世年代地层格架,尤其是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第二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灭绝和环境事件的表现形式和过程;第三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及早三叠世微生物岩及其代表的特殊生态系;第四是灭绝事件后三叠纪初一些关键生物类别的演变历程;第五是中生代初生态系复苏过程和型式;第六是早三叠世生物迟滞复苏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双桥山群单调岩性和沉积构造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发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流水波痕,对条带状层理和复理石进行了细分,它们对识别环境变化、地层划分和对比、旋回沉积作用以及大地构造演化都具重要作用;系统提出了赣北双桥山群是个不断向上变厚、变粗的向海方进积的浊积扇体,反映其构造作用和海平面变化是比较剧烈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对造山带地区应更加强调构造与沉积学的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