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河北省秦皇岛灵仙洞发现了一批最后斑鬣狗化石,标本达上千件,至少代表了30个不同个体,包括3具骨架(其中骨架Ⅰ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最完整的1具),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哺乳动物化石,共计26属27种.根据动物群组成、地质地貌以及堆积物的综合分析判断,它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动物群的生态组合反映当时处于一个温热偏干、半封闭或开阔的山间草原而周边山上有树林的生态环境.标本(尤其是完整骨架)的保存为典型的原地埋藏,死后未受到包括斑鬣狗自身在内的动物干扰和破坏.斑鬣狗在动物群中占绝对优势以及幼年个体和粪化石的发现,表明灵仙洞是一处斑鬣狗族群的巢穴.与其他斑鬣狗巢穴不同的是:斑鬣狗的猎物稀少,鲜见斑鬣狗的活动痕迹,尤其是幼年斑鬣狗啃咬形成的特定产物“nibbling sticks”,这说明灵仙洞既非用于猎物遗骸的储藏,也非用于幼崽的抚养,而是一处共用巢穴,同时也表明灵仙洞的骨骼聚集与埋藏有着特定的成因和机理.  相似文献   
2.
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与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卫红  殷鸿福  盛桂莲  周修高 《地球科学》2004,29(3):263-268,316
18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强烈破坏,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损失.为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利用"绝灭物种统计法"、"种-区曲线法"和化石记录对400年以来的生物多样性和古-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进行了分析.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表现为物种的快速绝灭(从8×104种/Ma增大到1.2×106种/Ma),而属的绝灭几乎为0;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初始阶段也表现为物种的快速绝灭(从40种/Ma增大到150种/Ma),并且这个阶段的属的绝灭速率远低于绝灭高峰阶段的相应值(即66属/Ma远小于465属/Ma),可见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相当于二叠-三叠系之交生物绝灭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3.
从河北秦皇岛采集的用无水乙醇保存的鸭嘴舌形贝(Lingula anatina)样品中提取了DNA,经PCR扩增后进行克隆,得到了2条长度为682 bp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I)基因片段。调用GenBank中日本有明海和中国香港的鸭嘴舌形贝同源序列,用邻接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秦皇岛地区的鸭嘴舌形贝与日本有明海的鸭嘴舌形贝形成姊妹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香港的鸭嘴舌形贝亲缘关系较远。初步分析认为西太平洋地区鸭嘴舌形贝现有的地理分布并不是由浮游幼虫的扩散引起的,不同地区鸭嘴舌形贝的差异可能跟地理隔离有关。  相似文献   
4.
苏北杨树主要虫害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86~2001年苏北杨树主要虫害调查资料和1996~2001年在宿迁5县(区)试验资料的研究,分析了温度、湿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对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蛾、桑天牛、草履蚧、溃疡病等杨树主要病虫害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和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温湿度综合指数K对杨舟蛾类害虫羽化开始期的指示意义;建立了草履蚧危害损失的气象要素估算方法。为杨树虫害的预报和防治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5.
6.
近20年来, 古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迅猛发展.目前从古人类残骸中获取DNA序列, 进而讨论人类的演化、亲缘关系和迁移成为分子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对采自陕西临潼仰韶文化6 000多年前的姜寨遗址第一期和第二期文化层中的古人类残骸进行古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获得了169 bp的线粒体高变控制区Ⅰ的古DNA片段, 与现代西安人同源性序列有2个位点的突变.另外, 通过在不同实验室进行重复性实验和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详细地论证了所获得的DNA序列的可靠性.在所研究的6个姜寨遗址样品中有3个样品获得古DNA序列, 古DNA的提取成功率为50%, 高于一般的古DNA研究材料的提取率, 说明姜寨遗址的人类残骸是研究古DNA的理想材料, 为今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姜寨遗址及其他同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古人类墓葬及中国古人类分子演化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是重建古代食谱的重要手段.对出土动植物遗存的种属鉴定是动植物考古研究的基础,但其鉴定效率严重依赖于动植物遗存的保存状态.沉积物古DNA(sedimentary ancient DNA)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可以从数十万年以来的沉积物中提取出古代动植物和微生物的遗传信息,进而恢复当时生态环境中的物种组成.但目前将沉积物古DNA技术应用于旷野遗址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文尝试将沉积物古DNA技术应用于西藏廓雄遗址(3160~2954cal a BP)的调查剖面,并与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大麦(Hordeum vulgare)和绵羊(Ovis aries)等农作物与家养动物的鉴定上,两种方法可以互相印证,但遗址堆积物古DNA中还检测到大植物遗存中没有发现的粟(Setaria italica),以及多种与农作物伴生的微生物.本研究通过动植物常规鉴定方法与沉积物古DNA分析,揭示了廓雄遗址先民的部分食物组成,其中包括:粟类、麦类等谷物,绵羊、黄牛等家养动物,以及渔猎的野生动物等.本项研究表明,沉积物古DNA技术具有通过旷野遗址文化堆积物复原其中动植物种属信息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从采自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晚更新世披毛犀化石样品中成功地获得了1 080 bp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调用Genbank中已发表的披毛犀序列及5种现生犀牛的同源序列,以马作为外类群,采用邻接法(NJ法)和最大似然法(ME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均显示披毛犀与现生苏门答腊犀亲缘关系最近,且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样品处于披毛犀分支的根部;对披毛犀样品进行基因分异度分析结果表明,小孤山的披毛犀样品具有较高的基因分异度,为探讨披毛犀的起源、迁徙及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9.
河北秦皇岛灵仙洞斑鬣狗化石的古DNA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鬣狗科动物曾是一个数量十分可观的群体,在5百万年前曾达到演化的鼎盛时期,留下已鉴定化石种100余种.现生的鬣狗科动物仅有4种,仅分布在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由于该科动物演化至今种类剧减、分布区退缩,部分化石种与现生种的谱系演化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成为古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生物类群之一.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取扩增河北秦皇岛灵仙洞中鬣狗类化石的线粒体基因组古DNA片段,通过与基因库中已有鬣狗科动物各属种同源序列的对比分析,从分子水平确定该化石为斑鬣狗化石;基于古DNA序列数据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该地的斑鬣狗个体与我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的化石斑鬣狗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西欧洞穴鬣狗及非洲现生斑鬣狗亲缘关系较远,显示出斑鬣狗演化的分子地理谱系.  相似文献   
10.
家猪是由居住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类对野猪的长期驯化而来,考古学研究表明近东和中国可能是家猪的驯养中心.为了寻找野猪对家猪驯化遗传贡献的分子证据,对采集于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不同地点的30个晚更新世野猪化石样品开展了古DNA研究,从化石样品中获得了线粒体基因组的D-loop部分序列,结合现代家猪、野猪DNA同源序列信息,构建了Network网络结构图和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广西古代野猪与欧洲猪科动物之间存在历史基因流,与亚洲家猪之间具有遗传的连续性,在家猪的驯化过程中有遗传贡献.研究结果从新的地域角度为家猪的多地区驯化起源提供了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