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构造层序地层学分析为主线,从断陷盆地结构和古地貌的区域变化分析着手,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对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主要含油层段铜钵庙组、南屯组、大一段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在识别了5个等时层序界面及区域钻井剖面对比基础之上,建立了该区目的层段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结果表明:凹陷沉积充填以及层序形成与构造演化相对应,具有阶段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南大西洋深水盐下碳酸盐岩陆续取得重大发现。根据已发现的深水油气田特征,结合该地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认为:南大西洋深水盐下碳酸盐岩形成背景是南美与非洲板块白垩纪差异裂解,沉积环境为障壁条件局限湖泊沉积,岩性主要为灰岩、藻灰岩,多位于构造高部位和斜坡地带。其沉积过程主要是板间差异裂解,受南部瓦尔维斯火山脊阻挡作用,水体逐渐变浅,局部高地及斜坡地区形成碳酸盐岩,当周期性灌入的海水不足以抵消古盐盆蒸发量时,盐岩开始析出,持续欠补偿发育的古盐盆形成巨厚的盐岩沉积。该套碳酸盐岩储层受盐岩控制作用明显,其油源来自下部裂谷期湖相泥岩,油气主要是经断裂、不整合短距离运移,在构造高部位且连续性盐岩发育区形成有效储层,盖层为上覆盐岩,以构造和地层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3.
北京北部上侏罗统辫状河体系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露头的沉积构造和沉积层序特征,对北京北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上侏罗统后城组进行沉积相研究,认为该地区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构成辫状河体系的4种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河道、心滩、河间湖泊和溢岸沉积,其中的溢岸沉积相当于曲流河中发育的决口河道与决口扇沉积。运用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识别出了2个中期旋回和构成中期旋回的多个短期旋回。总结了基准面旋回特征,阐明了地层叠加样式随A/S(可容纳空间/沉积物供给)比值的变化规律,认为低A/S比值时,河道砂体的连通性较好,而高A/S比值时,河道较孤立,连通性较差;且溢岸沉积的地层厚度随着A/S比值的增加不断增大,溢岸沉积的厚度可以作为判断可容纳空间大小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三维定量正演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鄱阳湖现代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例, 应用三维正演地层模拟软件Sedsim, 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首次将湖盆底部地形、湖(海)平面变化、沉积物注入量及注入方式、气候、沉积物供给速率等动力要素结合在一起, 对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及1200年以来的演化进行定量正演模拟, 并采用历史和野外数据对鄱阳湖现代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型进行约束和校正.模拟结果表明, 鄱阳湖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是湖盆地形、湖平面变化、物源供给等多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在该三角洲沉积体系中, 由于水体较浅、沉积底形坡度平坦且基准面变化频繁, 三角洲前缘发育的砂体基本上以席状砂为主, 并主要分布于湖区敞流通道附近.湖平面之上的三角洲平原河道发育与改道的现象主要受湖平面变化速率的影响, 即基准面缓慢上升期间和基准面快速下降期间, 河道发育的现象较明显.该模拟结果不仅能够对大型浅水三角洲的内部特征及形成过程有着更直观的认识, 而且也为今后研究不同地区相似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模型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综合运用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期断层特征分析,建立研究区调节带识别标志并圈定其发育范围,最终划分了2个Ⅰ级和18个Ⅱ级构造调节带,分为横向调节型、同向叠覆型、同向趋近型和背向平行型4类。研究结果认为,区域不协调伸展应变以及侧列断层发育模式导致在沿伸展断层走向基底相对脆弱地带发育构造调节带。这些地带不仅是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而且控制凹陷"S"型平面展布和沉降中心迁移以及沉积物厚度变化。构造调节带通过侧列断层、走向斜坡、纵向凸起及双向调节等模式控制各次凹物源体系方向。  相似文献   
7.
被动陆缘盆地演化通常包括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3套巨层序。分离的陆缘具有早期发育相关和后期发育稳定的特征。低勘探程度被动陆缘深水区研究方法包括使用共轭性分析拟定成盆规律特征和深水油气聚集条件、区带类比分析揭示不同级次构造带深水勘探潜力、成藏组合评价确定深水优质储层层系和平面分布位置,进而确定深水远景区圈闭类型及可能的成藏模式。以巴西北东部波蒂瓜尔盆地为例,研究表明:该盆地与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共轭,其深水油气主要烃源岩是裂谷期湖相泥岩和过渡期浅海泥页岩,储层以漂移期斜坡扇体和浊积水道复合体砂体为主。盖层为层间或区域性海相泥页岩。区带分析显示,盆地南东部海域断阶带下降盘湖相砂岩或漂移期深海浊积岩、北西部漂移期深水扇体、水道复合体和前端朵叶体为主要勘探目标。纵向上最有利深水成藏组合是晚白垩世坎潘阶-中新统阿启坦阶Ubarana组砂岩成藏组合,平面上北西部紧邻烃源岩分布区以及南东部紧邻断阶处的砂体是最有利勘探区域。研究认为,盆地深水远景区以地层或与构造相关的地层圈闭为主,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疏导体系和成熟烃源岩分布控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