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9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Elman神经网络在低渗储层敏感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油气储层敏感性是制约低渗储层有效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勘探开发早期储层敏感性预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受到资料不足的限制.从实验敏感性分析结果入手,对Elman神经网络预测储层敏感性的过程及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通过设置虚拟井来预测储层敏感性平面分布的方法.结果表明:①影响低渗储层敏感性的主要因素有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石英、长石的体积分数,孔隙度和渗透率;②Elman神经网络能够很好地预测低渗储层的敏感性,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绝对误差的平均值均低于0.04,水敏性样品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绝对误差的平均值为0.001;③通过设置虚拟井位,能够很好地预测储层敏感性的平面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往对伊通盆地西北缘的断裂性质问题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利用钻井、露头岩心及地球物理资料,确立了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裂带在古近纪右行走滑伸展之后、新近纪以来为挤压性质,并发育一系列逆断层及相关褶皱等构造。存在挤压作用的主要依据有以下4点:(1)在靠近西北缘边界的探井岩心中,地层大幅度倾斜或近于直立;(2)盆地西北缘露头出现大量挤压形成的褶皱构造;(3)盆地西北缘地震剖面上普遍存在逆冲构造和花状构造特征;(4)重、磁、电资料也表明盆地西北缘存在挤压现象。勘探证实,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挤压性质及伴生构造特征有利于油气的运聚和成藏。该认识有力地指导了伊通盆地的油气勘探,同时也对整个郯庐断裂带东北段的油气勘探战略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油气充注与再次运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是一个双断式内陆断陷,其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一个多期次油气充注与再次调整的复杂过程.采用显微测温技术并结合生排烃史、埋藏史、热史和区域构造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岔路河断陷发育3期油气充注.结合石英颗粒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技术解释了位于构造高部位的早期充注的油气经历过再次运移与破坏,而位于构造低部位的晚期充注的油气则保存较好,说明构造低部位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
伊通盆地二号断层与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及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重力、航磁、电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对伊通盆地二号断层研究认为:二号断层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向吉林省东部延伸的一部分。佳木斯-伊通地堑的左旋活动将西拉木伦河断裂带错断,在地堑内保留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作为伊通盆地的基底断层。该断层继承性活动,断层两侧地层发生差异性沉降,逐渐演化为现今的二号断层。作为伊通盆地内一条最重要的同沉积断层,二号断层控制其上下盘地层的沉积和油气成藏。二号断层与其上盘构成陡坡断裂坡折带,控制上盘的沉积物分布;同时断穿基底,沟通下部双阳组和奢岭组的油气源。二号断层早期开启有利于运移油气,晚期盆地反转时封闭,对梁家构造带的油气藏保存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储层成岩演化史与成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岔路河断陷大量的岩心、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 详细研究了岔路河地区储集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类型.按照成岩阶段划分标准, 将成岩阶段分为早成岩A期和B期, 晚成岩A期和B期, 其中晚成岩A期又分为A1和A2两个亚期; 运用BasinMod软件对主要构造部位进行埋藏史和热史的分析, 并结合孔隙演化史的研究, 分析了储层成岩演化过程, 结果显示, 在30Ma以前, 储层以压实和胶结作用为主, 下部的双阳组和奢岭组孔隙度从32%左右下降至15%左右, 上部的永吉组和万昌组孔隙度从32%左右下降至20%左右.在30~10Ma, 各地层都沉降至最大埋深, 较深部的双阳组和奢岭组砂岩中长石大量溶解, 孔隙度增加至18%左右, 为油气储存提供了良好的孔隙空间, 永吉组和万昌组孔隙度变化不大.在充分考虑了岔路河地区的埋藏史、有机质热演化史、成岩作用演化史以及岩石类型与沉积相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建立了该断陷的3种成岩模式: 冲积扇成岩模式、扇三角洲成岩模式和半深湖-深湖相成岩模式.   相似文献   
6.
舒兰盆地构造格架的地球物理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兰盆地位于佳伊地堑中南段,伊通盆地东北部,是北东向展布的一个狭长状断陷盆地,前人仅对舒兰盆地开展过初步的地质调查,但对盆地构造特征、演化过程的研究相对薄弱.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孢粉资料等,分析对比了舒兰盆地与伊通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地层;通过电法、地震剖面解析,认为盆地南段为半地堑式构造特征,中段为地堑式构造特征,盆地北段从西北至东南呈阶梯状加深的构造形态;结合钻井资料分析认为,盆地基底岩性南段以上二叠统杨家沟组为主,中段主要由花岗岩和白垩系组成,北段主要由白垩系组成;综合分析认为,舒兰盆地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构造演化阶段,即初始断陷期(古新世早期)、断陷期(古新世—渐新世)和挤压反转期(渐新世—中新世).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油气藏的成藏史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利用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时间法、油藏饱和压力法及储集层流体包裹体方法等综合评判了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油气藏的成藏期;将埋藏史与生排烃的配置关系相结合来分析油气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主要成藏期发生在嫩江期末、明水期末及第三纪,每一期都有对应的油气藏分布。综合分析的结果认为英台—四方坨子、华字井阶地、海坨子南及乾安凹陷等地区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8.
以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的烃源岩及原油为研究对象,对烃源岩抽提物和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单体氢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生物标志化合物和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在未成熟—成熟阶段正构烷烃的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受热成熟度的影响不明显,可以作为油源对比的一个有用的辅助指标。氢同位素组成在母源判识以及重建古沉积环境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与碳同位素组成结合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不同构造带成岩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有机质热演化指标,结合黏土矿物分布规律对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不同构造带储层的成岩阶段进行了划分。在黏土矿物分布、地层水分布规律及成岩阶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薄片和扫描电镜及压汞孔隙分析手段,对岔路河断陷储层成岩作用的类型、分布规律与构造、沉积微相、黏土矿物和地层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南往北相应的成岩阶段深度变浅,梁家构造带、万昌构造带和波太凹陷存在3个次生孔隙带,孤店斜坡带均存在2个次生孔隙带,新安堡凹陷不明显;次生孔隙的形成受有机酸、不整合界面处的地表水淋滤及深部碱性作用控制;不同构造带不同微相内压实和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