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安南郊丰水年秋季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艳花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6,26(1):113-116
 通过对西安南郊丰水年秋季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地下0~6 m之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土壤干层的恢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丰水年西安南郊人工林下2~3 m的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远远高于正常年份的土壤含水量,而且大于表层和深层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得出,土壤干层发育较弱的地区在降水丰富的年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西安地区基本适合进行人工造林;通过人工措施,增强降水入渗和土壤含水量,对树木成活和长期的生长应当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50 a渭河流域洪水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琼华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6,26(1):117-121
 通过对近50 a渭河流域洪水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和潼关高程变化的综合分析得出,造成该流域洪水灾害的原因有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大,滩面淤积加重,支流河口淤塞以及河势、流态的恶化等。针对这些原因,根据渭河流域洪水灾害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即降低下游高程,减少河道的淤积,增大河道泄洪能力;利用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引进客水冲刷渭河下游;防洪工程要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标准与抗洪能力;恢复林草植被,遏止水土流失,从源头上控制泥沙入河等。  相似文献   
3.
秦岭及黄土区的栎林与发育气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栎林是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占绝对优势的夏绿阔叶林,栎林类型多,发育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它主要是温暖气候或间冰期气候的植被,但也有的栎林发育的接近冰期的寒冷条件下,区分不同的栎林对深入研究第四纪气候具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不同栎林中伴生的植物差异,论述了不同栎林的组成特点及其和气候的关系,辽东栎林的孢粉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4.
长安四府村32~10 ka BP期间沙尘暴活动的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小薇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5,25(3):409-411
通过对长安区四府村剖面晚更新世后期黄土样品的粒度分析测定,探讨了沙尘暴活动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及32~10kaBP以来的沙尘暴的活动趋势。结果表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粗粉砂含量高和粘粒含量低,反映当时沙尘暴活动强烈,反之,沙尘暴活动弱。冰期沙尘暴活动强主要是冰期降水量少造成的,温度低是次要的。古土壤层S10中的粘粒既包含风尘堆积的原始组分,也包含风化成壤过程中对先前发育的黄土L21改造后的次生组分。32~10kaBP以来,沙尘暴活动具有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其中23~10kaBP间活动最强。  相似文献   
5.
光释光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古土壤CaCO3淀积层与大气降水入渗形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景波 《地理科学》1995,15(4):344-350
  相似文献   
7.
秦岭太白盆地黄土地层发育时的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西安地区黄土含水率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芹选  赵景波 《现代地质》2002,16(4):435-438
通过对西安地区黄土剖面的野外观察、颗粒分析和含水率的测定 ,系统地研究了黄土层含水率的变化特点 ,初步认识到在同一黄土剖面上 ,黄土含水率从上到下呈波动变化 ,其峰值位于古土壤层内 ,而波谷处于黄土层内 ,并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在具有结核层的黄土层中 ,其含水率从上部到下部呈由大变小再变大的趋势 ,其峰值位于结核层之上 ,CaCO3 结核层具有隔水作用 ;在古土壤层中 ,从上向下 ,其含水率呈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规律 ,其峰值出现在古土壤的中、下部位 ,即粘土化最强的部位。土壤质地是决定含水率大小的重要因素 ,在包气带中 ,黄土含水率的变化与粘土颗粒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岩石中宇宙成因的~3He 能用于测定地貌面的年代。应用邦纳维尔晚更新世洪水事件和接着发育的普罗沃岸线以及伴随的火山岩,确定了北纬38°56′(现在的地磁纬度为46.5°)海拔1445米高处橄榄石的综合形成率为432个原子/克/年。对洪水沉积中、河流冲蚀面上和熔岩流上宇宙成因氦的测定表明,直接测定象火山喷发、特大洪水这样的大规模事件的年龄是可能的。橄榄石和辉石类是宇宙成因~3He 测年法令人满意的矿物。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斜长石和石英不能在它们的晶格中定量保存氦同位素,所以它们不适于这种年代测定。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的CO2及其对岩溶作用的驱动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49  
作者以桂林岩溶试验场和陕西鱼洞河两个观测站为例,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土壤CO2的动态、差异及其对岩溶作用的驱动规律,进一步结合气候条件(气温、降水)等的分析,揭示了南、北方岩溶发育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