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1940年   4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生代基性辉绿岩墙广泛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山东地区。本研究给出代表性岩墙的U-Pb锆石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证据,4个代表性锆石的LA-ICP-MS年龄范围处于121.9±0.6Ma和124.3±0.5Ma之间(早白垩纪)。岩石的主量元素组成变化较小,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U、K和Pb),以及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另外,基性岩墙具有相对一致的(87Sr/86Sr)i比值(~0.7098),负的εNd(t)值(-14.7~-14.5)、εHf(t)值(-31.4~-26.7)和高的Hf模式年龄(tDM1=1817~2024Ma)。研究显示基性岩墙来自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并在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影响。总体研究表明,基性岩墙的成因机制与扬子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的碰撞有关,岩浆源区为晚中生代前受俯冲扬子地壳沉积物交代后的富集岩石圈地幔。  相似文献   
2.
骊山山前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骊山山前断裂是发育于骊山凸起北侧的一条近东西走向并向北倾斜的正断层。断裂形变遗迹,地貌标志、新生代沉积物的厚度变化特征表明,该断裂第四纪晚期以来,在区域构造引张应力场的控制下,一直作掀斜式的倾向拉张运动。在长期的形变过程中表现了蠕滑和粘滑两种活动方式。现在仍在以蠕动的方式运动着。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些典型节理化岩体模型变形破坏过程中的AE事件的定位分析和破裂面形态的研究,探讨了不连续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单节理岩体变形破坏的空间动态特征受节理角控制,随着节理角从小变大,岩体的变形破坏方式从AE在局部集中的突发式失稳向AE弥漫于整个节理层面的类似渐进式的破坏形式发展;失稳破裂面从简单的整体状岩-膏界面变成形态复杂的层内复合破裂面;复杂节理岩体的变形破坏受一条(组)主导构造控制,强AE事件集中发生在不连续构造交汇部位,在包含多条主构造的岩体模型中最终失稳破裂面只与最后阶段AE的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4.
种瑾  米丰收 《内陆地震》1991,5(2):155-160
利用JM—3型数字金膜测汞仪对渭河盆地活动断层进行壤中气汞测量,取得了初步结果。认为,壤中气汞异常与活动断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测汞寻找隐伏活动断层,判定断层活动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构造变形数值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开平  马瑾 《地震地质》1995,17(3):277-284
在全面考虑了大陆构造变形三重非线性特征的基础上,用动态有限元法研究了藏东对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作用的大变形响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了明显的纵向收缩变形,变形主轴多具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但横向位移在总体上并不显著。其最大值正位于红河和鲜水河断裂之间,这一结果论证了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的碰撞可能是川滇菱形块体向南东运动的动力来源。红河、鲜水河、昆仑及阿尔金活断层在碰撞作用下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变形;而且,计算结果模拟出了红河断裂由左旋变为右旋,另3条断裂始终左旋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6.
典型构造背景应变场特征及其演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力强  马瑾 《地震地质》1995,17(4):349-356
在外力作用下,一定的构造形式周围会产生特定的应变图象。其形态特征在失稳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研究应变图象的特征及其变化有助于鉴别失稳前兆,预测变形发展趋势。受构造形式控制,应变场在空间分布上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在变形与失稳过程中,各个区域既有不同的变形行为,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动态体系。因此,应当全面观测应变场图象的时间与空间动态演化过程,从中获取失稳前兆,分析失稳机制  相似文献   
7.
邓志辉  马瑾 《地震地质》1993,15(3):213-219
震源系统是一个与外界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耗散系统,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分岔突变。作者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的前兆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前兆异常活动具有阶段性,相邻两个异常阶段的持续时间的比值为一常量(5左右)。这种前兆时间分布规律可用震源体内应变能密度随孕震时间的增加发生倍周期分岔进行解析。它可用于预测主震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8.
我省秋季,大江小河于封冻之前总有一段行凌过程。因此航务部門預先知道本年行凌时間,指揮航运安排运輸任务,以及其它一些措施是很重要的。同时对沿江河水文測站及时抓測冰凌工作也是很需要的。为此今年我們对行凌預报工作在既往的基础上又进一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太原地区逐时气象资料,分析了能见度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并对两次低能见度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能见度预报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看,太原北部能见度明显高于南部地区。从时间分布看,太原地区平均能见度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日间最低值出现在06:00(北京时,下同),冬季略向后推移,最高值出现在15:00前后。(2)2017—2019年太原地区低能见度分别出现93、84、79 d;低能见度发生时,干霾、湿霾发生频率分别为59.27%、40.73%;湿霾发生时,能见度降低更加明显。(3)所选个例中,能见度均随各影响因子有所起伏,干霾、湿霾过程中能见度分别与颗粒物浓度、相对湿度变化一致。(4)采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太原地区能见度预报模型,预报模型相关系数为0.81,均方根为4.43 km,平均绝对误差为17.39%,轻微级能见度的TS评分为87%。神经网络方法对太原地区能见度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空间站入轨运行后,实现地面站对空间站的跟踪观测是获取科学数据的前提。本文根据空间站TLE轨道参数,基于现有的简化常规摄动(SGP4)模型,研究地面观测站地平式设备观测空间站的跟踪角度的计算算法;根据研究方法计算西安站观测空间站的跟踪角度,并与利用STK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差值小于0.001°,证明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TLE轨道参数的有效预报时长,为地面站观测空间站等低轨目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