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海洋学   9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
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新兴城市——东营市正在这里兴建,座落在这里的重要石油基地——胜利油田到处呈现着兴旺发达的景象,大片的滩涂和土地有待开发利用。滔滔黄河孕育了这片辽阔的土地,也哺育了这块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并给这里带来无穷无尽的宝赃。然而,水少沙多淤积严重的黄河尾闾却在不断地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给东营市的市政建设和油田开发带来困难和威胁。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使黄河尾闾河道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刘凤岳 《海岸工程》1989,8(4):37-43
本文通过多年的海流及地形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滨海区的流场分布及泥沙运动规律,认为现行黄河口区是泥沙直接沉积区,而在海洋动力要素作用下,泥沙沉积再搬运后沿岸作长距离的输移运动,使泥沙重新分布,也是海岸带开发利用、水工建筑等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解放后黄河口三次改道及当前清水沟流路河口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河口整治,因势利导,控制河口淤积延伸方向,充分利用海域容沙体积,达到延长流路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1984到1987年历时三年多的黄河口区海岸带和三角洲资源综合调查已经结束,报告成果验收会于8月3—4日在东营市召开。石油部副部长李敬、省科委副主任丁学超、东营市副市长梁树到会并讲了话。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刘瑞玉主持审查验收,67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审查会议。  相似文献   
5.
黄河入海干流随潮流变化的特征及泥沙运动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黄河口自1976年5月改道走清水沟入海以来,行河八年,淤积延伸总长度达23.5公里,平均每年3公里,河口水下沙咀已凸出平均海岸线16公里。由于黄河水量少,含沙量大,每年挟带约11.79亿吨泥沙进入下游河道,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河口逐年向海中延伸,受洪水和风暴潮等因素的影响,入海口则在几十公里范围内频繁摆动改道,平均十余年,则需大改道一次,对河口三角洲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6.
7.
刘凤岳 《海岸工程》1994,13(1):20-23
根据1989年11月至1992年5月二次实测水深资料,分析了龙口港航道淤积变化及形成外航道口门拦门沙坝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风暴潮是一种对海岸设施破坏力极大的气象型潮灾。黄河三角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海岸状况,极易受风暴潮的侵袭破坏,为重灾区。本文目的是在调查风暴潮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的必然性和一般规律,以便引起足够重视,采取相应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9.
解放后,黄河口三次改道,都不同程度地缩短了流程,增大比降,降低侵蚀基面,在较好水沙条件配合下,引起自下而上的溯源冲刷,向上游影响到洛口附近,使同流量级水位有所下降。近年河口区发展很快,有可能有必要采用机械清淤的办法挖河,交地上河为地下河,使下游河道稳定,以适应生产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